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不再是语音,词汇或者句法结构的学习,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英语的需求,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英语的实际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翻译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还要求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而翻译就成了检验非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有力工具。在目前对非外语专业翻译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都只是关注翻译本身,比如如何提高翻译技能,如何寻找实际有效的翻译方法,以及如何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改革非外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提高翻译课的效率,但却忽略学习者本身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心理距离。但是只关注翻译本身,想要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那些影响学习者翻译的心理因素。鉴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作者选取了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60名学生受邀参加了本研究的翻译测试和问卷调查。这60名学生分为两个班,每班有30人,一班为控制班,2班为实验班。本研究中第一部分是翻译测试,分为前测试、课堂教学和后测试。先分别对两个班进行英文翻译成中文,中文翻译成英文的翻译测试;然后通过SPSS中的独立样本T测试即两个班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的翻译测试并没有显著差异。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两个班教学内容都不同。实验班主要通过对文化适应模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尽量克服翻译中的心理因素(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动机和自我透性)。而普通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没有做出改变,没有提及文化适应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文化适应模式的教学之后,让学生完成跟前测一样的翻译测试,再通过独立样本T测试进行量化分析。后期的问卷设计是为了了解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教学中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哪些问题是最阻碍学生完成翻译。经过数据处理分析,该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果:1)总的说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教学和完成翻译的过程中,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是心理因素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其中语言障碍是第一因素,文化障碍是第二因素。2)在定性分析中发现,学生的动机的强弱和自我透性问题也是影响翻译的心理因素。3)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个班级是否在教学中增加文化适应模式对翻译测试的成绩产生了显著性差异。4)46.03%的学生偶尔会有强烈的动机要认真完成翻译练习。5)76.19%的学生是为了顺利通过相关的英语考试才进行翻译学习和练习。6)53.97%的学生偶尔能以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知识的输入,并且打开语言障碍。7)68.25%的学生会责备自己的英语太差,没有认真学习英语。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是最影响学生翻译的两个心理因素。2)在语言障碍中词汇和语法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翻译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3)在平日的课文或者翻译讲解中,对于重点的词汇或者重点的语法知识点,应该做出详细的讲解。4)学生很少甚至不关注英汉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导致很多学生会经常出现中文式英语。5)学生偶尔或者从来没有过强烈的动机要认真完成翻译练习,导致英语翻译的学习非常被动。6)当学生出现语言和文化障碍时,很少有学生会刻意地给自己心理暗示去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种消极的思想就会影响翻译的进程。针对以上结论笔者提出了4条建议来尽量克服翻译中出现的心理障碍。1)教师要帮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外,监督学生背记重要的词汇和短语。2)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克服由于翻译产生的内心的恐惧和抵触情绪。3)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翻译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刺激学生进行翻译练习,让学生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翻译实践。4)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来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翻译学习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