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洪是山丘区小流域由强降雨引起的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一旦发生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本文从山洪的特点及实践需求出发,在水文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分析的角度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对山洪灾害的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山区县域范围的山洪灾害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估和结果验证与修正。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了做了相关研究工作:(1)从土地利用视阈分析风险因子各地山洪的防洪减灾工程,最终都是落实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加以实施的。因此本文在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中,在考虑传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水文地理因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土地利用因素对山洪灾害的相关影响,包括地均GDP、道路密度、现状防洪设施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分布等。评价结果更利于指导以防洪减灾为目的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2)综合多源数据,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从现实需要出发,综合多源数据,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综合分析并重新界定致灾因子降雨量。针对北方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山洪特征,选择夏季7月和8月的降雨量数据,将“最大24小时降雨量”、“最大6小时降雨量”、“最大1小时降雨量”和“最大10分钟降雨量”作为致灾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另一方面,首次考虑人类作用的现状防洪能力因子——防洪减灾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作为易损性因子之一加入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提高整个评价体统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此外,尝试将乡镇范围的地均GDP作为经济价值指标纳入易损性评价体系。(3)开展我国北部干旱地区县域小范围山洪灾害实例研究当前的山洪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大江大河流域,北方县域范围小流域的山洪研究则很少。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其降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极为不均;加之北方山区高程起伏大,植被覆盖率相对南方较低,致使极端天气下的山洪灾害常常发生。本文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为研究对象,开展我国北部干旱地区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县域范围实例研究,对北方的山洪防治具有指导意义。(4)利用历史山洪数据进行评价结果验证与修正采用近五十年的历史山洪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和修正,在此基础上将历史山洪灾害作为评价因子对已有的评价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评价精度。基于这些大时间跨度的历史洪灾数据可以有效地验证评价成果的可靠性。评价结果符合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地区分布事实,对古浪县山洪灾害防灾减灾、灾前预警、灾后安置及土地利用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