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总是和语言学密切相关,随着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也会出现新的视角和方法。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总是局限于句子层面,以句子为最大研究单位,因此翻译研究也往往以单个词和句的理解为主,没有超出句子的范围。20世纪篇章语言学兴起,“篇章”一词被引入翻译中,篇章翻译学也应运而生,使翻译研究开始突破句子的局限,扩大到篇章层面,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译者们逐渐意识到,从篇章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看待翻译,就可以在语言结构的高层次上处理信息再现的问题,视野会更开阔,方法也会更多。要进行篇章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篇章的结构形式。译者是否能够成功地对原文结构形式进行翻译转换,直接影响到译文能否忠实地再现原文。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句子的衔接手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既然原作是一个篇章,那么译作首先也必须是一个篇章,即具有篇章的区别性特征。篇章与非篇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篇章特征,而后者没有(杨仕章,2004:2)。篇章的区别性特征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衔接与连贯。作为一个连贯性言语产品,篇章内部各句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衔接手段就是这些联系在形式上的体现。缺少了衔接成分的篇章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篇章。从这一点上看,衔接是生成篇章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对衔接手段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这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句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呢?俄罗斯修辞学家Г.Я.Солганик从逻辑结构形式出发,将句际联系分为链式联系,平行式联系和接续式联系。其中链式联系是“独立句最一般、也是最普遍的、且又符合结构上完整单位的句子性质、本质的联系方法之一”(索尔加尼克,1989:49)。链式联系实现的手段一共有三种:词汇重复、同义词和各种代词,分别称为链式重复联系(笔者注:根据Солганик的论述,本应为链式词汇重复联系,但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用重复这一手段来衔接上下文的不仅仅只是词汇,即单个词语,还包括词组,因此为使表述准确,在这里我们将词汇重复联系更名为重复联系)、链式同义联系和链式代词联系。本文依据Г.Я.Солганик的这一理论,对链式重复联系和同义联系在俄汉翻译中的转换进行了研究,着眼于句际衔接手段的翻译方法。无论是重复还是同义,都是俄语中常见的句际衔接手段,它们翻译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质量。由于俄汉语在语法以及修辞等各方面的差异,译者在对这两种联系进行翻译转换时,一方面出于忠于原文的考虑,会尽量再现这两种衔接手段,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运用各种汉语所常见的衔接手段对译文进行调整,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采用量化方法,统计译者在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翻译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即译文中出现的句际衔接手段,看哪一种方法使用得最为频繁?译者更多的是保留原文衔接手段,还是进行调整?从而得出衔接手段翻译的一些倾向性结论,以此来指导翻译实践。本文以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六个中译本为语料,首先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将《АннаКаренина》中所有链式重复联系和同义联系的例句挑出,再根据词类的划分将这些例句进行分类,然后将每一个例句所对应的六个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分别进行统计,其任务就在于研究:对于每一种联系译者都采用了哪些翻译方法,最常用的是那一种?各个译者所用方法是否都一致,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译者多保留原文的衔接手段,还是多调整?其影响因素在哪里?其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链式重复联系和同义联系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动机、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同时对正文中所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和概念进行了界定。论文采用平行译本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例句的统计分析,对链式重复联系和同义联系的翻译转换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两种联系在进行翻译转换时的一些倾向性规律,以便指导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正文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篇章、衔接与连贯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简述超句统一体和链式联系;介绍俄汉篇章衔接手段,同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共得出链式重复联系172例次,同义联系43例次。此外,在本章中我们还对例句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六个译本一致保留、一致调整和部分调整三个概念,作为下文中量化研究的一个标准。第二章研究链式重复联系的翻译转换。首先介绍了该类联系的主要翻译方法,共计八种:完全重复、部分重复、代词+重复、同义替换、代词+同义替换、完全省略、部分省略和代词替换,其中完全重复的方法被视为是保留了原文的衔接手段。然后按照词类的划分,将所有例句分为名词类联系(含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两类联系)、动词类联系、副词类联系、凝聚类联系和词组类联系,分别研究各类联系一致保留、一致调整和部分调整的情形,并对各种翻译方法出现的规律和原因进行了探讨,同时用图表直观地表示研究结果,从而得出一些结论:名词类联系在链式重复联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专有名词类联系一致保留的频率是最高的,占88%,其调整的必要性为0%;动词一致保留的频率为0%,而其调整必要性的频率则是最高的;在各种翻译方法中,完全重复使用频率最高,占75%,这就说明,对于该类联系来说,译者最常用的是保留原文的衔接手段。此外,对于各个译者来说,草婴的译本调整比例是最高的,而靳戈的译本调整比例最小。第三章研究链式同义联系的翻译转换。其翻译方法也有八种:同义替换、完全重复、部分重复、代词+重复、代词+同义替换、完全省略、部分省略和代词替换。与重复联系不同的是,对于同义联系来说,同义替换的方法被视为保留。同样,按照词类的划分,我们将同义联系分为普通名词—普通名词、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专有名词四类,分别进行研究,研究的方法跟重复联系保持一致,最终得出结论:普通名词—普通名词类联系在链式同义联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普通名词—专有名词类联系一致保留的频率最高,为92%,而其调整的必要性为0%;在各翻译方法中,同义替换的频率是最高的,占77%,因此,对于链式同义联系来说,译者最常用的也是保留原文的衔接手段。此外,同重复联系一样,对各个译者来说,草婴的译本调整比例是最高的,而靳戈的译本调整比例最小。结论部分对正文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提炼出了论文几个比较重要的结论:无论是链式重复联系,还是同义联系,译者最常用的都是保留原文的衔接手段;调整的原因多种多样,体现了译者共性和个性的结合,同时也说明译者在翻译时注意到了俄汉语之间差别,因此并没有照搬原文,而是根据汉语习惯进行了保留和调整,从而使译文为广大读者所接受;通过对六个不同年代译本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语言形式上草婴的译本中同化成分比较多,而靳戈的译本和李忠清/余一中的译本中异化成分比较多,其他译本则是兼而有之。在论文的最后,我们还提到了“篇章形式的翻译转换”这一课题的发展前景以及论文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指出本文只是对链式联系的其中两种衔接手段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的语料也有限,而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却十分广阔,值得今后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值此论文完稿之际,我想对我的导师杨仕章副教授表示最真挚的感激。是他指引我在翻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使我能够将浓厚的兴趣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并顺利地完成这篇论文,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术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此外,我还要感激每一位传授过我知识的老师,是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使得我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吸取养分,领略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将会以他们为榜样,谨记每一位老师的殷殷教导,努力攀登人生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