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绒鳃金龟成虫复眼显微结构及其趋光、趋色行为学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zxyo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组织解剖学及光行为学方法研究了河北太行山区苹果幼树上重要的食叶害虫——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 Motsch成虫复眼外部形态、内部显微结构及趋光、趋色行为,研究结果如下:1、黑绒鳃金龟复眼呈心形,位于头部两侧。复眼腹部下方内侧有一三角锥形的特殊结构与头壳相连,此结构表面着生一定数量的小短毛。单个复眼约由3800个小眼组成。复眼的小眼呈不规则的六边形,中心向下凹陷,各个区域小眼形状无明显差异。2、黑绒鳃金龟成虫复眼为透明带明显的重叠象眼,各小眼由外到内主要由角膜、晶锥、小网膜细胞、视杆和基膜组成。屈光器是由一个外缘扁平中心凸出的角膜和一个可以分裂的漏斗形晶锥组成,角膜厚度约40μm,晶锥最宽处直径约为11.29μm。晶锥下方是由4-6个小网膜细胞呈花瓣状排列聚集成小网膜细胞柱,小网膜细胞柱周围有大量的透明区域;7个相邻的小网膜细胞柱以其中一个为中心呈六边形排列。视杆是由近端小网膜细胞特化形成的微软毛组合成的融合视杆束,视杆中段横切面积最大,视杆近端有大量的基膜色素分布。在不同的明、暗适应条件下复眼显微结构具有很大差异,通过晶锥开闭或微开裂、近端小网膜细胞移动导致透明区域的变化、基膜色素颗粒的移动来调节复眼感光。3、光谱对黑绒鳃金龟成虫趋光行为有一定影响。在340-605 nm波谱范围内其光谱行为反应曲线为多峰型,峰间主次明显,紫光区400 nm、蓝紫光区420 nm略高,其趋光率均为39.72 %;天蓝区498 nm、纯绿光区524 nm次之,其趋光率为38.6 %;其次,深紫光380 nm、绿光区562 nm,其趋光率约为37 %左右;雌虫趋光反应明显高于雄虫。4、光强度对黑绒鳃金龟成虫趋光行为有一定影响。(1)白光刺激下,其趋光行为反应曲线呈“”型式样。在弱光区域(Log4.5-3.5)趋光率最高,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趋光率逐渐减弱,到Log2.5降为最低。光强度最强(Log0.0)时趋光率仅次于最高趋光率。(2)420nm光刺激时,呈不规则上下波动式样,光强度为(Log3、Log 1.5、Log0)处,趋光率最强,弱光(Log4.5-4.0)处次之。性别对光强度反应无显著影响。5、实验室内,以绿色为对照色,选取10种不同颜色对黑绒鳃金龟雌雄性成虫进行趋色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10种不同颜色中黑绒鳃金龟雄性成虫最喜好的颜色是紫色、天蓝和深蓝;雌性成虫的趋性最好的颜色为紫色、天蓝和亮黄,红色在不同的背景下趋性有所改变。本试验首次观察了黑绒鳃金龟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显微结构,发现明暗条件下其复眼具有晶锥开闭、近端小网膜细胞移动导致透明区域变化及基膜色素颗粒在视杆的中段和近端移动的复眼调光机制;证实了光谱和光强度均对黑绒鳃金龟成虫趋光行为有影响,其中光强度的影响较大且其影响大小与波长因素有关;初步证实黑绒鳃金龟雌雄性成虫的最喜好颜色。这些发现对深刻揭示光源特征如何影响黑绒鳃金龟感光、趋光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和可持续控制农林虫害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和途径,为害虫预测预报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在环境监察工作中,采取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法,可有效提高工作质量,提高监察人员工作标准,实现规范化管理.基于此,本文从整体布局、明确职责、细化任务、加强执法力度、动员群众
博物馆是思想和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其陈列展览期间,必须从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展览传播,并结合博物馆自身的定位与资源确定陈列展览主题、文本内容和设计制
我国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展览主要面向的是成年人群体,无论是展陈设计还是空间布局,都以成年人为主,这样就忽视了儿童参观的感受,而博物馆作为面向大众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最主
以前的矿井提升机,其制动通常采用恒制动力方式,在制动系统调试时,就把所需的制动力整定好,在提升机运行过程中,若发生紧急制动,该制动力不再受载荷变化的影响而恒定不变。该
近年来,随着国内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文创产品逐步占据消费市场上相当一部分份额,但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并不成熟.本文针对南京博物院现有文创产品展开调研分析,以顾客价
本文着重研究阐释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4年从青海省征集而来的其中三块唐代织锦,从入藏背景及经过谈起,引入多元文化交融视角,在此基础上对三块织锦进行物理层面的分析,具体包
中国独立电影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历经了数十年的曲折发展,所涉及的题材是五花八门、多元复杂的.本文从城市视角切入,对中国独立电影的题材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城市青年
河姆渡遗址作为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该馆始终坚持“保护为前提、研究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