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体细胞突变图谱的构建及特征性点突变的功能挖掘与验证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rd_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中国发病率排名第二、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晚期胃癌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胃癌组织基因突变的多样性与多克隆性,及其与微环境(包括机体免疫系统)长期互动演变赋予复杂的生物学特性。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突变图谱和癌症基因组学研究已取得快速的突破,然而胃癌的全外显子组突变图谱特征和分子功能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迫切需要对胃癌基因突变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深入研究,从而为胃癌精准医学提供理论基础和转化医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本论文对46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了胃癌全外显子组突变图谱,分析了胃癌分子突变特征,并进一步在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数据库中的胃癌WES数据集中进行分析与验证,再结合患者的病例信息和预后随访数据,挖掘与临床治疗相关的候选突变基因和突变位点,并运用体内外实验验证特征性基因突变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WES和生信分析,提示了胃癌体细胞突变图谱及突变特征。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随机抽取1200份胃癌的电子病历,筛选出111份具有完整的诊断、随访信息且完好足量的癌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通过基因组DNA抽提、文库构建、外显子捕获、测序得到Fastq格式的测序原始数据,然后使用FastQC进行数据质控,GATK4 Mutect2检测体细胞突变,Funcotator对体细胞突变进行功能注释,Maftools包对体细胞突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得到46例胃癌突变图谱特征。主要结果包括:(1)前10位高频突变的基因为TP53(51%)、TTN(49%)、FLG(30%)、SYNE1(30%)、HMCN1(26%)、ASPM(26%)、DNAH5(23%)、FSIP2(23%)、XIRP2(21%)、MUC16(21%);突变负荷为6.494±1.067 bp/Mbp。(2)在突变分类上,错义突变占比85.51%,移码缺失突变占比6.56%,无义突变占比4.22%,移码插入突变占比1.79%,框内缺失突变占比1.48%,框内插入突变占比0.33%,无终止密码突变占比0.09%;在变异类型上,单核苷酸变异占比89.83%,缺失突变占比8.07%,插入突变占比2.12%;在单核苷酸突变类型上,C>T突变占比62.30%,C>A突变占比15.86%,T>C突变占比13.62%,T>G突变占比5.32%,C>G突变占比6.84%,T>A突变占比4.07%;转换突变占比82.82%,颠换突变占比17.17%。(3)药物基因组显著富集突变的基因为TP53、APOB、FAT3、HMCN1、MUC16和OBSCN;(4)显著性富集的突变通路为RTK-RAS、PI3K、TGF-Beta、WNT和TP53(P<0.01);(5)TP53被显著富集为驱动基因(MutSigCV算法和oncodriveCLUST算法)。这些结果从基因组分子水平提示了胃癌体细胞突变特征,提示胃癌体细胞突变方式存在着多样性;TP53、MUC16和HMCN1突变可能影响药物治疗效果;RTK-RAS、PI3K、TGF-Beta、WNT、TP53通路突变可能和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通过对不同数据集胃癌基因突变图谱的交叉验证和进一步筛选,发现TP53R337C突变是潜在不良预后标志物及潜在有害性突变位点。为了进一步探讨胃癌基因突变图谱特征,本文在ICGC癌症测序数据库中,对美国(443例)、日本(585例)和中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23例)的胃癌外显子测序数据集进行分析并绘制突变图谱。在TCGA胃癌数据集中,根据临床病理信息和随访信息,进行了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与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位点,并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数据集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TP53突变频率在日本数据集中为56%(高频排名第一),在美国数据集中为39%(高频排名第二),在中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为39%(高频排名第一)。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显示与预后相关的10个TP53突变位点为:SNP7675101、SNP7675209、SNP7674202、SNP7675178、SNP7674954、SNP7670700、SNP7673772、SNP7675161、SNP7675203、SNP7675229。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数据集中发现TP53突变与化疗耐药相关,携带TP53的SNP7670700(R337C)位点突变的胃癌患者不仅总生存期显著短,而且无进展生存期也显著缩短。上述结果提示TP53 R337C突变是潜在不良预后标志物及潜在有害性突变位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3.通过实验验证发现TP53 R337C突变可促进胃癌的5-FU耐药。本文对AGS和SGC7901胃癌细胞系,分别转染TP53 R337C突变型质粒和TP53野生型质粒,采用细胞毒性实验测定胃癌细胞的5-氟尿嘧啶(5-FU)半抑制浓度(IC50),评估其对5-FU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与过表达野生型TP53相比,过表达R337C突变型TP53显著提高AGS和SGC7901细胞的IC50,提示TP53 R337C突变可能促进胃癌细胞的5-FU耐药。进一步运用稳定过表达R337C突变型和野生型TP53胃癌AGS细胞进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和5-FU治疗,结果显示TP53 R337C突变组裸鼠移植瘤体积显著大于野生型组,这进一步证实TP53 R337C突变可能促进5-FU耐药。同时在过表达TP53 R337C的AGS和SGC7901细胞中,沉默R337C突变TP53的表达,可显著增强胃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提示干扰TP53 R337C的表达可能逆转5-FU耐药。以上结果提示TP53 R337C可能是潜在的胃癌化疗耐药标志物,靶向TP53 R337C突变为逆转耐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运用WES技术绘制了无锡地区胃癌基因突变图谱,并分析了其突变特征,且对比了中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日本、美国的胃癌突变图谱,在这1197例胃癌样本中发现TP53处于高频突变,结合临床分析发现了TP53基因10个潜在的危害性突变位点,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了TP53 R337C突变可促进胃癌细胞对5-FU的耐药,首次提示TP53 R337C突变是胃癌潜在的耐药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胃癌精准用药和新药靶点的发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研究了一类Ginzburg-Landau模型径向极小元的渐近性态,通过分析,得到泛函极小元的零点分布在圆盘的圆心附近,并证明出径向极小元是唯一的。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面瘫疗效。方法对58例小儿面瘫患者,给予针刺治疗。结果痊愈46例(79.3%),显效8例(13.8%),有效3例(5.2%),无效1例(1.7%),总有效率98.3%。结论针刺治疗小儿面瘫疗效显著。
混沌动力学是非线性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通过混沌理论可以解释广泛存在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光电子学、经济学、工程科学等领域的复杂非线性现象。随着混沌在实际应
重点研究了统收式软摘锭采棉机正压输送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以寻求统收式采棉机正压输送系统优化设计方案,本文利用Solidworks软件来完成模型的建立,采用CFD
氢能的利用有望解决化石燃料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其储量降低带来的能源危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高效利用氢能将可再生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受到了广泛的
美登木素(maytansinoids)属于安莎类大环内酰胺,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植物美登木素和细菌美登木素两大类,都有极强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2013年,首个针对实体瘤的抗体偶联物药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