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宁夏第一栋半冷式温棚内外气象因子进行为期2年的连续采集,同时对棚内鲜食葡萄红地球两个生长季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平行观测,在后期保叶处理和鲜果品质测定,并运用计算机模拟大棚的通风进而优化通风方式和大棚结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通过分析棚内外气候因子变化规律,揭示了半冷式温棚的结构性能:外界晚霜来临后,棚内日平均温度保持10℃以上,保证了晚熟品种继续成熟。冬季棚内最低气温为-3.7℃,除地表温度略低于0℃外,土层温度基本维持在0℃以上,为葡萄安全越冬创造良好环境条件。棚内气温的分布在南北方向分布均匀,东西方向差异显著,垂直方向在白天14时变幅较大,其余时间较均匀。大棚内全年≥10℃的积温为4415.2℃,其综合效应能够满足红地球的延后栽培。
(2)在棚内外气象因子测定分析的基础上,对棚内外葡萄的整个生长发育期进行观测比较。建立了设施延后栽培体系下的葡萄新稍、叶片以及果粒生长发育的数学模型:大棚内外葡萄新稍、叶面积、糖份的积累均呈现“s”型增长,利用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达到显著水平。棚内新稍、叶面积以及果粒的增长速率均比棚外缓慢,果期表现明显,棚内果粒完熟需要150-160d,比露地(90-110d)延后了50-60d左右。
(3)通过对葡萄不同生长时期新稍、叶片以及果粒生长量同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了期间对葡萄生长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新稍和叶面积的增长与空气相对湿度密切相关,果粒的增长与积温以及20cm处的土温密切相关。
(4)分别在春秋季对葡萄叶片进行外源激素处理,分析了不同药剂、不同浓度下外源激素对叶片的抗衰老作用及机理: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处理均能延缓葡萄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抑制叶片的黄化,其中150mg/L赤霉素的处理效果最佳。
(5)在露地葡萄收获时间采摘红地球葡萄,并进行药剂处理,在冷库条件下进行保鲜储藏,定期对比测试棚内延后栽培的鲜食葡萄与贮藏葡萄的品质变化和SO2残留情况,获得鲜食葡萄延后栽培与贮藏保鲜的优缺点。
(6)通过计算机流体模拟(CFD)大棚不同通风处理的效果,发现通风效果较佳的综合排序为:两侧与顶部三处通风>两侧通风>单侧与顶部通风。原有的大棚结构为跨度16m,脊高4.2m,肩高2.4m,优化后跨度12m、脊高3.8m,肩高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