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克松总统(1969—1974)的中国观内涵相当丰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主要内容如下:尼克松是一个在冷战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家。由于受到冷战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对中国缺乏真正的了解,尼克松曾经对中国存在着偏见,和很多美国政治家一样也曾主张对华实行强硬态度。但是,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形势和美国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尼克松不得不从现实主义出发,开始对中美关系史和中苏关系史进行深刻的反思,虚心地听取国内外战略家特别是戴高乐、阿登纳等人的忠告,并对美国的国家利益进行重新的评估,从而对中国逐渐形成了极其富有远见的看法,认为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能够成为美国的朋友。正是基于中国是友而不是敌的准确判断,尼克松才敢于对华采取主动行动,迈出了对华态度转变的关键一步。因此,中国敌友观是尼克松总统中国观的逻辑起点。中国大国地位思想是尼克松总统中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尼克松的中国大国地位思想萌芽于五六十年代,在就任总统后逐渐趋于成熟。为了改善中美关系,尼克松对二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对中国的历史和综合国力进行了科学分析,逐渐形成了中国大国地位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尼克松总统改变对华政策的重要动因,反映了尼克松的均势战略思想,其根本目的还是要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对中国外交的正确判断,是尼克松总统中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尼克松总统成功实施对华新战略的关键一步。尼克松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争取中美两国的和平共处,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60年代中国外交陷入困境,中国政府希望实现中美关系突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对美国政府的试探行动反应迅速,使自己更加坚定了实现中美关系突破的信心和决策。尼克松总统中国观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形成体系,对于尼克松政府制定和实施对华新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尼克松总统中国观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当然,我们应该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尼克松总统的中国观基本上构成了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框架,客观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加快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进程,加速了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但是,尼克松总统的中国观仍着眼于美国政府的全球战略,维护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并没有放弃和平演变的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