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天津市某重金属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针对目标场地进行资料收集与采样调查,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开展风险评价工作。经评估该场地重金属镍的环境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通过研究确定场地修复目标值并开展修复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分述如下:基于初步调查所得资料有重点地开展布点采样工作,将采集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对应标准值对比,发现仅重金属镍这一指标检测结果超出筛选值居住用地标准值。经分析重金属镍在场地内分布情况为:水平方向上,超出场外对照点土壤镍含量的点位主要集中在场区南侧,其余点位镍含量检测结果与场外对照点居于同一水平;垂直方向上,浓度随检测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个别样点的浓度变化出现了跳跃现象,这与生产过程中对局部土层不连续扰动有关。根据住宅用地情景,确定场地可能的敏感受体为生活在该区域的儿童和成人,重金属暴露途径为: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和呼吸吸入。依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进行健康风险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镍的致癌风险为3.65×10-6,非致癌风险(即危害商)为3.98,二者计算结果均超出可接受水平(致癌风险为10-6,非致癌风险为1),应开展修复工作。修复工作的关键是确定风险控制值。风险控制值的确定方式包括:依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对污染场地开展风险计算获取,但因《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的制定多基于污染因子保守性假设,因此计算所得风险控制值相对保守。此外,还可利用人体可给性测试结果进一步修正风险控制值,该方式能够在避免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同时合理控制修复土方量。综合考虑,选用第二种方式确定风险控制值为491 mg/kg,需修复土方量缩减至3000m3。因划定污染范围内土壤污染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故实验室小试阶段针对不同程度污染土壤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技术。当土壤污染相对严重时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而土壤污染相对较轻时采用稳定化处理技术。最终结合项目实际选定稳定化处理技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3%稳定剂,土壤的镍浸出浓度低于检出限,抗压强度高于0.6MPa,由此可知,处理后的土壤可作为临近工业园区的路基土进行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