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的实验平台,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染色体的缺失和非整倍异常,了解其变异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FISH技术非侵袭性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相比较。方法:将20例正常人和62例血尿病人(52例尿路上皮癌和10例非尿路上皮癌)的尿液同时进行FISH和尿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查。FISH检测位点为3号、7号、17号染色体和P16基因区带(9p21)。其中3号染色体和7号染色体为一组探针,分别以红色(3号)和绿色(7号)为标记颜色;P16基因和17号染色体为一组,分别以红色(P16)和绿色(17号)为标记颜色。计数100个细胞中红色和绿色信号的个数,计算不同类型异常情况细胞数目的百分比。以20例正常人建立阈值,FISH结果阳性为:任意两个以上位点(含两个)出现异常或一个位点有两种以上(含两种)异常。统计分析3号、7号、17号染色体及P16区带畸变率,并分析3号、7号、17号染色体及P16区带畸变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FISH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2.3%、15.4%(P<0.001),而两者的特异性分别为80%、90%(P=1.000).FISH在Ta、T1、T2期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88.9%、92.3%、92.3%;均高于尿脱落细胞检查的0%、14.0%、23.1%;在低级别与高级别肿瘤中的敏感性分别为88.9%、100%,均高于尿脱落细胞检查的8.3%、81.3%,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膀胱癌患者在P16区带存在缺失畸变,在3号、7号、17号染色体及P16区带存在单体畸变和多体畸变。P16区带的缺失畸变率为53.85%;3号、7号、17号染色体及P16区带的单体畸变率分别为69.23%、82.69%、88.46%、88.46%;3号、7号、17号染色体及P16区带的多体畸变率分别为96.15%、96.15%、86.54%、80.77%。3号、7号、17号染色体及P16区带的畸变与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分级、分期无相关性。结论:1.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相比,有更高的灵敏度,相似的特异度。2.FISH是一种有效的检测膀胱肿瘤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膀胱癌患者在3号、7号、17号染色体及P16区带同时存在多种畸变类型,且各畸变类型均有较高的畸变率。4.3号、7号、17号染色体及P16区带的畸变与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分级、分期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