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正负相互作用的几个例证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32次 | 上传用户:yda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改善整个养殖生态环境,优化养殖模式,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水产养殖业目前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应用于海水养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海洋微藻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以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为工具,采用依次和联合加入方法,获得了浮游性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微小原甲藻、锥状斯克里普藻、普氏棕囊藻、前沟藻及扁藻 1040 品系的除菌藻株。针对底栖性微藻易产生生物膜,难以获得其无菌培养物的特点,在采用平板划线培养分离技术获得 4 株底栖性海洋微藻单种培养物(其中的 3 株经初步鉴定为舟形藻)的基础上,经青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红霉素的处理并结合平板培养,在国内成功获得了底栖性海洋微藻的4 株除菌藻株。发现扁藻 1040 品系除菌后老化程度明显降低,表明与藻共栖细菌群落中存在着促使藻细胞老化的细菌。分离自山东长岛的 1 株舟形藻除菌后附着能力的降低与恢复,表明抗生素可能影响底栖硅藻的附着特性,但这种影响不是不可逆的,会随着抗生素的稀释与失活而消失。 以球等鞭金藻 3011 品系、三角褐指藻 2038 品系、扁藻 1040 品系和小球藻1061 品系为对象,本文分析了海洋浮游性微藻共栖异养细菌群落的组成特点。结果表明,与藻共栖异养细菌群落主要由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的细菌组成。经除菌底栖微藻的作用,0.8μm 滤膜过滤后水样中的异养细菌组成发生了变化,原水样中的弧菌属和发光杆菌属细菌不再被检出,弧菌数量更是降至5cfu/cm2 或以下;经底栖微藻自主选择后形成的与藻共栖细菌群落主要由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和产碱菌属组成,与 4 种自然未除菌的浮游性海洋微藻共栖异养细菌群落的组成特点基本一致。首次发现了实验所用的海洋微藻同不具有葡萄糖发酵能力的细菌间具有亲和性的的现象。 以球等鞭金藻 3011 品系的除菌藻株为工具,从与藻共栖细菌中筛选到 3 株(类)维生素的产生菌。来自金藻 3011 的菌株 3011-11 和来自底栖微藻 HN-5 的菌株 bHN-2 具有产(类)维生素 B12的能力,来自底栖微藻 NJ-1 的菌株 bNJ-3具有产(类)维生素 B1 和 B12 的能力。添加(类)维生素产生菌可能弥补维生素缺乏对除菌球等鞭金藻 3011 品系生长的限制效应。 以浮游性和底栖性海洋微藻的除菌和带菌藻株,以及与藻共栖细菌为材料,本文研究了藻-菌系统与弧菌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洋微藻-共栖细菌系统普遍具有排斥弧菌的功能;除菌的海洋微藻、与藻共栖细菌群落中的细菌以及带菌藻的代谢产物不能限制弧菌的生长;藻共栖细菌单菌株回接除菌微藻,其共培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奥拉西坦胶囊,治疗组口服天智颗
目前,90%的水源性疾病暴发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微孢子(microsporid-ia)、环孢子虫(Cyclospora)和贾第虫(Giardia)等肠道原虫引起。这些病原体中,前三者为新发传染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集中存储和共享,方便学生学习和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设计一个基于Web技术的虚拟网络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在用ASP技术实现的网络课堂中,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进行
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成就了百年辉煌。然而,在小学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师范性日益削弱、学生可塑性欠缺、毕业生不愿下基层
电影《路得记:信仰之旅》根据《圣经·路得记》改编而成,该片主题:通过爱的光芒,获得包容与接纳,堪称《圣经》文学电影中爱的赞歌之典范。从用行为彰显大爱的女主人公摩押女
摘 要 目的:观察瑞通立(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eteplase)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5例患者均首次静脉推注瑞通立18mg,30分钟后在静脉推注18mg,每次应在2分钟内缓慢静脉内注射。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情况,心肌酶变化情况。结果:静脉溶栓成功率78.7%,急性期死亡率5.4%。结论:瑞通立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溶栓药物。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主要是通过音乐的旋律熏陶学生的品德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中,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音乐教师应及时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