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20世纪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本文从勒菲弗尔的操纵论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操纵理论的三个要素即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对小说两个中译本的翻译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翻译无处不在受到这三个要素的操纵,进而证明操纵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适用性以及文学作品重译的必要性。自出版以来,《麦田里的守望者》便引起轰动,该小说语言极具特色,人物刻画鲜明,影响持续至今。该小说首次以“内部发行”的方式于1963年由施咸荣先生翻译介绍给中国,此译本于1983面向公众出版。进入新世纪,孙忠旭先生重译并于2007年出版了此小说。相隔四十多年的两个译本有着明显差异,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为基础,解释并分析出现诸多差异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到了文化层面。1990年,以勒菲弗尔和苏珊·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家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勒菲弗尔在其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中,指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会对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以及译作的出版都会产生影响,并提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改写这一观点。处于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不同译者,往往会受到主流意识和诗学的操控。从操纵角度对施咸荣和孙忠旭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证明文学翻译重译之必要性,更揭示了操纵理论对于分析文学翻译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原著内容及其作者,而后介绍了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的主要观点,然后分析两个译本出现的历史背景,并从操纵理论的为基础,对两个译本对比研究,由此证明,不同历史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也随之不同,这些因素影响着译者的翻译以及译作的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