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在网络传播情境下建构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讨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ce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多年前,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初建阶段,而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强势的社会舞台,既是信息的发源地,也是民众的言论场。互联网提供了比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更加方便的信息接收渠道和意见表达场所。在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和“宝马车撞人案”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将民间的思考聚合起来,为其提供交流、碰撞的空间,强国论坛、天涯社区等知名论坛初具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雏形。 本文从解读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入手,以中国大陆热火朝天的互联网民意表达现象为基础,探讨中国大陆在网络传播情境下建构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提出以下观点:1、网络传播的特性与公共领域的特性有许多吻合之处,如网络传播参与者的匿名性、自主性和公共性特征使其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展丌理性辩论,公共领域所要求的“保障参与者充分沟通的媒介和公众能在充分辩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也能在网络传播情境下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2、中国网络发展伴随着活跃的民意表达实践,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生动的范例,而中国传媒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和网民构成的局限性,造成网民意见表达和自由讨论的空间的限度,这些限度和理想中的公共领域有差距,主要表现在:网民只占人口总数的8.5%,且以低龄、低收入和低教育程度的人群为主,网民的意见尚不具备充分的代表性;网络讨论时常表现出群体盲从性,形成“多数人的暴政”,亟需理性和建设性的交流;政府在宏观体制和微观操作上对网络进行严格监管,网络辩论的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其他文献
穆青同志是我国新闻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与新闻宣传工作一直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长期以来,从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国内部主
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美国到阿富汗,从最富的到最穷的,都希望国际舆论对本国有利,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国家的舆论环境好,在国际上被信任感高,就容
作为国有垄断的社会公用事业企业,供电企业承担着全社会的电力供应与用电服务。由于关系着国计民生,供电企业一直倍受公众的关注。尽管已经从事业单位改制成了企业,但因为国有垄
媒介素养作为认知、批判、利用媒介和媒介信息的一种综合素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人们对于媒介素养的理解,一般都是集中在社会公众对于媒介的认知和对于媒介信息的选
新锐财经报纸的崛起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后出现的一个现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长,如何投资、理财,怎样赚钱、花钱,成了富裕起来的人民所关心的话题。新锐财经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