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决传统防屈曲支撑在多遇地震下不耗能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可分级屈服的防屈曲支撑,以抵御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但现有分级屈服防屈曲支撑存在刚度迅速减弱、延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分级屈服型防屈曲支撑(double-stage yielding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YBRB),从构件层面对其进行了理论与数值分析,并将DYBRB应用于框架结构和格构式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传统防屈曲支撑在多遇地震下不耗能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可分级屈服的防屈曲支撑,以抵御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但现有分级屈服防屈曲支撑存在刚度迅速减弱、延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分级屈服型防屈曲支撑(double-stage yielding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YBRB),从构件层面对其进行了理论与数值分析,并将DYBRB应用于框架结构和格构式拱形刚架结构中,分析DYBRB对两种结构的减震效果。首先,介绍了DYBRB的构造与原理,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建立DYBRB的三折线理论模型。采用ABAQUS对DYBRB的滞回性能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数值分析结果验证理论公式的准确性。此外,对影响DYBRB滞回性能的关键参数进行分析,给出DYBRB初步设计的合理建议值。研究表明,本文推导的理论公式精确度较高,可作为DYBRB初步设计的理论基础。DYBRB中受剪耗能钢片与核心板能很好地协同工作,其延性较大,滞回曲线对称饱满,骨架曲线具有明显的分级屈服特征。其次,采用不同等效原则设计三种DYBRB,将其分别布置于钢框架结构中,分析三种分级屈服型防屈曲支撑框架(double-stage yielding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frame,DYBRBF)的抗震性能,并选出最优的设计原则。此外,对影响DYBRB减震效果的重要参数进行分析,给出合理建议值。分析表明,根据等屈服力原则设计的DYBRB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下都能很好地发挥耗能作用,有效降低了DYBRBF的地震响应,减震效果最优。最后,将DYBRB采用附加的方式布置于格构式拱型刚架中,从DYBRB的布置方案、连接位置、设计参数等方面研究其减震效果,比较分析后确定最优的布置方案和设计参数取值。在最优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地震作用下,布置DYBRB的格构式拱形刚架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选择中心对称发散的形式布置DYBRB的减震效果最优。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DYBRB对上弦关键点和整体结构的三向位移峰值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中DYBRB对z向位移的控制能力较x、y向更好。DYBRB还能有效减少塑性杆件的数量,改善整体结构的受力状态,进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其他文献
恶性黑色素瘤是最为致命和威胁性最大的皮肤癌之一,有着高复发性、易转移性和低存活率等显著特点,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化学治疗是目前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毒副作用是化疗药物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障碍。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基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高水平的活性氧物种(ROS)和高表达的酪氨酸酶(TYR),提出了双重生物标记物逐级诱导的前药策略,并进行了以下研究:1、首先合成了代表性前药
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参与并调节人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在抗炎、抗氧化、治疗神经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H2S的生理效应存在浓度与时间依赖性,如何实现H2S的可控产生与释放是H2S生理应用的重要挑战。光诱导H2S释放具有时空控制H2S释放和操纵位置改变的能力,可以调节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控制H2S释放量,操作简便。而凝集体液滴作为一种良好的载体,具有分子选择性富
织物增强混凝土(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TRC)由于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和延性好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薄壁结构和工程修复、加固等领域。耐碱玻璃纤维具有抗拉强度高、耐腐蚀性强、价格便宜等优点,便于其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因此,本文通过万能试验机对耐碱玻璃纤维织物增强混凝土(Alkali-resistance glass textile reinforced c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工农业污染物,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排入水源中导致大量水资源被污染无法使用,目前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按照污染物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三种不同的污染物。生物污染物主要是致病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病原体污染。物理污染一般是放射性污染物,核电站经常会排放出放射性的物质污染水体。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有机农药、化肥和生活排放的污水,其中含磷的有机物容
基础工程建设是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合作方式,肯尼亚境内的内-马铁路和蒙-内铁路就是其中的典型,而“一带一路”沿线地质灾害频发,给基础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带来巨大的威胁,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给沿线国家的地质灾害风险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借鉴,本文以肯尼亚为代表区域,开展了地质灾害和灾害链风险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首先收集到肯尼亚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基础地理
识别和最小化任何产品或服务的缺陷对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最大化盈利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Sheba制革厂,主要在蓝湿皮、结皮和成品皮革阶段对处理过程进行选择或质量检查。一年内出口和本地销售的成品订单共计4,258,144.25平方英尺,由提供样品的客户订购,成品由自己的选择人员选择或检验。公司产品质量等级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I,II,III,IV,V,VI和第六级分为三个部分(即VIA,VIB,
二次电池因具有绿色环保、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成功引起了大批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其中锂资源成本高、地壳丰度低(地壳储量0.0017 wt%)等问题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最近几年中,钾离子电池(PIBs)因资源丰富(地壳储量1.5 wt%)、成本低、环境友好且与锂具有相似的电化学性质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钾离子半径较大,在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负极材料的结构容易粉化,因此研究出适应
随着我国沿海城市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城市地下空间作为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质的宝贵资源,而得到大规模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并由此带来许多深基坑工程开始涌现在原先的填海造陆地区,以平衡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用地短缺的矛盾。但由于填海地区工程具有土层性状差、设计难度大及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易产生支护结构变形增大、周边环境及地下管道破坏等
单层硅(Si)和锗(Ge)结构与石墨烯有相类似的电子性质,这些单层结构称为硅烯和锗烯。硅烯和锗烯都与现代硅基半导体工业相兼容。相较于硅烯,锗烯有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有望作为性能更为优异的电子材料应用于未来微电子工业。锗烯的可控制备近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虽然目前在不同衬底上有锗烯制备的报道,然而锗烯的生长机制还远未认识清楚,甚至在某些衬底上锗烯的制备还存在较大争议。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衬底上制备的
震害资料表明,主震发生之后,在一定的断层距范围内可能诱发余震,导致结构发生更加严重的破坏,而现行的规范没有考虑余震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可能带来结构设计偏不安全。本文分别挑选了脉冲型和普通远场型两类主余震地震动,以8层钢框架为研究对象,通过IDA分析和基于IDA的易损性分析方法,考虑结构在主震作用下破坏严重程度,对结构的余震易损性和主余震易损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挑选用于分析的主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