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法回收电镀污泥中铜、镍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电镀污泥作为一种重要的重金属二次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杂质成分复杂,且铜、镍含量低的混合电镀污泥为研究对象,进行铜、镍的回收以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在分析了现有酸法工艺存在酸碱消耗量大、成本高,不适合处理上述电镀污泥的基础上,提出了氨法回收电镀污泥中铜、镍工艺,具体流程为:氨性体系浸出---镍、铜萃取分离---氨闭路循环利用。通过大量试验,得出以下结论:氨性体系浸出---通过选定的氨-碳酸氢铵体系进行的正交试验与其后进行的工艺优化试验表明:在混合电镀污泥中,铬、铁杂质含量对铜、镍浸出率影响较大,铬、铁杂质含量高,铜、镍浸出率低。其二总氨浓度对铜、镍浸出率影响最大。在总氨浓度为9mol.L-1、氨铵比为1:2、液固比为4:1、浸出温度70℃、浸出时间4h的较优工艺条件下,即使电镀污泥中的铜镍含量非常低(铜0.94%,镍0.81%)的情况下,铜、镍浸出率也能达到95%、88%,如采用两段逆流浸出,铜、镍浸出率可达到97%、93%。铜、镍萃取分离----在氨性体系中Lix984可实现对铜、镍的选择性萃取,且萃取饱和容量较酸性体系更大。纯铜或镍的氨性体系,其萃取饱和容量在pH=9时,铜与镍的饱和容量可分别达到12.98g·L-1与9.24g·L-1。Lix984氨性体系萃取铜、镍实验表明:氨性溶液中铜、镍共存条件下,Lix984优先萃铜;萃铜过程中当铜过量为有机相饱和容量的0.3倍时,Cu、Ni分离系数可达到856.7。增大水相中总氨浓度、提高水相pH值(pH值在9-10.5范围内),有机相中铜的饱和容量下降,镍的饱和容量不变。当采用萃取---水洗---酸洗--反萃工艺提取分离电镀污泥氨浸液中的铜、镍时,经两段萃取,萃余液中铜、镍浓度分别降至0.0034g·L-1、0.023g·L-1,铜、镍萃取率分别达到99.7%、99.6%。一段萃取负载有机相经水洗---酸洗---反萃得硫酸铜溶液中的铜镍比达到(Cu/Ni)3525;二段萃取负载有机相在O/A为2:1,酸洗液浓度1mo1·L-1,振荡时间5min条件下,酸洗液经多次返回酸洗,在控制终点pH为3-3.5条件下,所得镍溶液中镍的浓度达32.35g·L-1,Ni/Cu比达到1618。萃余液经调氨后返回浸出,铜、镍浸出率分别达到94.3%、86.8%,证明了氨循环利用是可行的。采用磷酸盐沉淀法可有效除去溶液中钙、镁及部分铁、铬杂质金属离子,较优添加量为理论添加量1.3倍,且提高溶液pH值有利于杂质离子的去除。本实验研究为电镀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可选方案,对氨法回收电镀污泥中镍、铜工艺全流程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自1912年德国的Alfred Stock合成B2H6、B4H10、B5H9、B6H10等一系列硼烷以来,大量关于硼烷及其衍生物被合成出来。硼烷作为缺电子分子,其特殊的共价键引起了许多化学工作者兴
介绍了碎石桩处理技术、抛石挤淤技术、高压注浆技术、爆扩法等公路项目软土路基常见的处理手段,对公路软土地基施工的要点进行了总结,以提升路基处理的质量以及速度,推动施
对丹东地区1978—2015年春季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分别从低温、寡照、多雨3个方面研究其对粮食作物造成危害程度的大小,将其划分3个不同的灾害等级。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计算出作
迅速、准确地进行汽车碰撞事故的分析计算,对于正确鉴定事故的原因和处理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具有普遍性的汽车二维点碰撞过程的分析,建立了一套完整、准确、适用
目的 了解西地那非超说明书用药现状,为制订超说明书用药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5年西地那非的处方数据,按照药品说明书判断其
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家围绕城镇化及其核心要素——土地出台了一系
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以伦敦都市风貌的阴暗面为视角,描述了19世纪的伦敦社会转型过程对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同时,运用对伦敦"雾"多重象征意义的描写,既表达了
不动产抵押是商业银行一种重要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加强抵押品的价值认定管理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作用,而价值类型是抵押资产价值评估的基础。目前抵押价值类型主要有三
以依绿早生青花菜品种为材料,对其植株主要农艺性状与花球质量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花球直径与花球质量呈极显著相关,花球茎直径与花球质量呈显著相关,其相
“条块分割”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长久存在的难题,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推力不足的体制性原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深层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