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鸨(Otis tarda)是重要的濒危物种,在中国三北地区有多个繁殖种群。要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就必须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科学可靠的评价。但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关于中国境内的大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一直未见报道。本文采集了中国境内松辽平原西北部繁殖地、呼伦贝尔高原西南部繁殖地及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等地区大鸨东方亚种(O.t dybowskii)18个个体,对线粒体DNA控制区高变区Ⅱ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以评价当前中国境内的东方亚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研究结果显示:(1)18只大鸨的301bp-330bp mtDNA控制区序列的突变只有转换和颠换,无插入和缺失,且转换的频率高于颠换;(2)核苷酸多态性只有0.0011,不同单元型间的序列差异值为0.5%。(3)18只个体的聚类分析结果是绝大多数个体都聚在一起,反映了它们的遗传基础比较一致。(4)山东黄河三角洲种群的2个单元型中,1个与两个繁殖地的相同,另一个为该种群所特有,这提示这个越冬种群,是由包含上述两个繁殖地在内的多个不同的种群组成的,可能拥有比繁殖地要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5)与GenBank中欧洲指名亚种(O.t tarda)的相应区域序列的比较显示,两亚种间的序列差异值为1.3%,与亚种内不同单元型间的序列差异值0.5%和0.6%相比,说明大鸨亚种间遗传分化较大,种群间遗传多样性水平稍高于种群内的。根据上述结果,本文建议:(1)应将松辽平原西北部繁殖地与呼伦贝尔高原西南部繁殖地作为一个保护单元进行保护。(2)重视越冬地的保护,使越冬种群保持平稳,以减少对各地繁殖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持的压力。(3)在各个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迁徙通道和中途停留地也应纳入大鸨的保护规划,以保证越冬种群和繁殖种群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