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胺酯胶囊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及代谢产物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d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低(25mg)、中(50mg)、较高(100mg)和高(150mg)剂量、多次给药及中(50mg)剂量进食后药代动力学参数,同时检测维胺酯体内血尿中的代谢产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确实的依据。 方法:采用LC-MS/MS方法检测9名健康受试者空腹口服维胺酯胶囊低(25mg)、中(50mg)、较高(100mg)和高(150mg)四种剂量水平及中(50mg)剂量进食后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对中剂量进行多次给药及稳态试验,得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同时使用二级质谱检测受试者服药后血浆及尿样中的维胺酯代谢产物,并将检测到的代谢物用多级质谱进一步鉴定。 结果:1、单次空腹口服低剂量(25mg)用LC-MS/MS无法检测到大多数采血点血药浓度,明显低于本实验方法的最低检测限0.1ng/ml。 2、单剂量口服维胺酯50mg后的AUC0-15为8.36±2.40h·ng/ml,Cmax为1.36±0.74ng/ml,Tmax为3.11±1.17h,t1/2为4.47±0.78h。单剂量口服100mg后的AUC0-15为17.23±5.79/ml,Cmax为4.28±1.19ng/ml,Tmax为3.11±0.93h,t1/2为3.30±0.79h。单剂量口服150mg后的AUC0-15为30.88±8.71/ml,Cmax为7.67±1.72ng/ml,Tmax为3.78±0.78h,t1/2为4.58±4.26h。 3、中(单剂量50mg)、较高(单剂量100mg)、高(单剂量150mg)剂量与吸收(AUC、Cmax)具有明显线性关系,药物吸收与口服剂量成正比。 4、晚饭后1小时服药50mg后12小时的平均血药浓度约是早晨空腹给药后12小时时的平均血药浓度17~66倍。 5、进食后单剂量口服50mg维胺酯胶囊的Cmax和AUC明显高于空腹单次给药中(50mg)、较高(100mg)、高(150mg)剂量(P<0.05)。 6、Tmax、t1/2和MRT基本不受剂量和饮食的影响。 7、检测到分子离子峰与维胺酯相同的代谢物。 8、在部分健康受试者血浆中检测到代谢产物异维A酸。 9、在受试者尿样中检测到分子量为595的一元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结论:1、单剂量口服维胺酯临床常用剂量50mg后的AUC0-15为8.36±2.40h·ng/ml,Cmax为1.36±0.74ng/ml,Tmax为3.11±1.17h,t1/2为4.47±0.78h。单剂量高、较高、中各剂量组的服药剂量与吸收(AUC、Cmax)之间呈明显的线性关系,Tmax、t1/2和MRT基本不受剂量变化的影响。 2、维胺酯效缓慢等特点有可能与常规治疗剂量下的血药浓度过低有关。 3、维胺酯的吸收可能存在时辰影响。 4、餐后服药空腹给药的t1/2无明显差异。 5、进食对维胺酯的吸收影响非常大。 6、餐后给药50mg,其最高血药浓度高于同剂量空腹给药约13倍;AUC0-15高于空腹给药约7倍。餐后服用50mg约相当于空腹给药300mg时的血药浓度。 推测通常临床出现疗效和副反应不一,餐前餐后无统一要求可能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建议临床用药时统一服药方法,以免低剂量空腹服药导致血药浓度过低而降低疗效,或高剂量餐后服用导致血药浓度增加而增加副反应的发生。 7、发现血浆中存在代谢产物W1和W2,其分子量与维胺酯相同,推测可能是维胺酯的异构体。另外发现在部分受试者血浆中存在13一顺维A酸,推测个体间存在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异。 8、发现维胺酯可以以一元葡萄糖醛酸结合物[MS推测为N-(4-葡萄糖醛酸羰基)维生素A酰胺]经尿排泄。 较系统的维胺酯药代动力学研究、饮食对维胺酯吸收的影响及维胺酯代谢产物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其他文献
目的:BCCIP是一个能与BRCA2和CDKN1A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最早是被Ono等人作为一个p21C端结合蛋白用双杂交系统发现的。BCCIP在人类基因组中定位于10q26.1,在细胞周期调控、DNA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