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依托社会网络进行资源动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民间公益组织W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321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领域的资源投入。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早期,各类资源短缺是主要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对教育事业的持续关注,国家投入教育领域的资源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国民对于教育的需求,但是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依然面临着资源短缺的情况。在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保证每年达到4%的情况下,社会资源投入被认为是弥补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良方。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增长,民间资本开始逐渐活跃,逐渐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影响。另一方面,民间组织相关制度的完善和相关慈善捐赠法规的出台,促进了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数量和规模的迅猛发展,更促进了民间资本与民间公益组织的融合,使得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已经逐渐成长为除国家财政以外的第二大教育经费投入主体。但是由于教育领域的特殊性,不少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在发展中表现出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形,资源动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来自制度、环境的阻碍。如何有效解决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资源动员所面临的困境,提升资源动员的效率和质量成为当下关于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基于学界关于民间公益组织社会网络对组织资源动员具有促进作用的讨论,通过对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个案(W)展开研究,从具体的教育公益活动出发探究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社会网络与组织资源动员间的关系和影响。一方面,本文通过已有文献对我国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进行梳理,结合实际调研情况了解和分析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的资源需求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本文通过对W的具体公益活动中的社会网络形态进行概念化建构,剖析社会网络在组织资源动员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用图形的方式解释社会网络的作用,并指出了当前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发现如下:
  第一,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资源动员的模式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发展的。在现阶段教育公益行动者数量增多、个体人际关系丰富的大背景下,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依托组织社会网络开展资源动员是一种必然需要。
  第二,通过分析W,发现其组织社会网络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组织社会网络是随着组织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对组织不同阶段的资源动员有直接影响。
  第三,构建了“桃李天乡村教师培训活动”和“优秀乡村高中生夏令营”两项教育类公益活动中的组织社会网络,分析认为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中的社会网络对组织资源动员具有桥梁作用、聚合作用、拓宽作用和稳定作用,同时也指出社会网络可能导致资源动员无序、资源动员渠道被堵塞,以及资源流失问题。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和现实考量,本文认为社会需要通过发展公益政策、营造公益氛围、建设正确公益理念,来帮助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建立有质量的、广泛的社会网络,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资源动员的能力,为教育资源投入贡献更多力量。
其他文献
高校是社会的未来,作为事业单位,我国众多公立高校一直接受着政府财政的资金支持,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资金来源开始多元化,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产出压力。然而在财务预算上,很多高校还沿用传统的预算方法,缺乏绩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对此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针对国内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H高校为例开展此工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本文首先基于我国高校预算
学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不仅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大,师资水平的差距也非常大。师资水平的差距是造成城乡学校间教育质量差距的关键。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公平,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其目的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
学位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发展乡村教育,根本在教师。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一切重大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多年来,我国城乡教育差距巨大,尽管原因很多,但根本是教师的差距。因此,要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稳定和扩大规模、提高待遇水
学位
市场经济千变万化,教育更是关系到个人、家庭、民族和世界的未来,作为混合了两者特点的课外补习,既特殊又复杂。在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韩国和日本,极具竞争力的教育系统促进了课外补习的增长。在中国,许多家长将课外辅导作为“快车道”来帮助他们的孩子实现社会流动,形成了一个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私人辅导市场。作为“影子教育”的课外补习在我国已经引起了政府和诸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不仅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的教育支
学位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资源,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职工作中,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基本体现。但如今,基层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压力过大”、“职业倦怠感强烈”等一系列难题亟待解决。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考察并揭示基层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找到其主要症结所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教育质量等方面都不断成长。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前进的强大阻力。目前,学术界关于中职学生辍学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主要是从学生辍学行为的角度,研究导致学生产生辍学的内外因素,而对学生产生辍学行为前的意向或态度关注较少。只有深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第一要素。建国至今,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但在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破除教师“校籍”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国政府于2014年提出“县管校聘”政策,试图推动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然而,政策执行研究表明,有效的政策执行关乎政策预期意图的实现程度。有鉴于此,本研究从政策执行的视角切入,基于广东省S市10个县(市、区)的实证调查,从政策执行环
学位
非认知能力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学生终身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优质的教育是培养让学生过上幸福生活,应对未来挑战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同步推进,作为投入要素的教师质量是推动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城乡优质师资配置是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探讨影
学位
近年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影响到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而且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2018年,教育部等九个部门针对“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切实推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
学位
学前期家庭教育对个体终身的人力资本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质量较高的家庭教育可以滋养和促进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儿童未来发展。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初和最重要的老师,然而社会转型期间,由于社会流动增加、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双职工家庭父母工作强度增加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由祖辈代替父母承担抚养儿童的责任,隔代抚养日益成为学前期家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期家庭抚养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环境因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