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水气单胞茵(Aeromonas hydrophila)普遍存在于淡水、土壤、人畜粪便等各种环境中,有致病菌株和非致病菌株之分。致病菌株可引起多种水产动物的败血症以及畜禽和人类腹泻,尤其在水产养殖业上危害严重。因此,了解嗜水气单胞茵的流行情况及流行菌株的致病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在江苏地区的流行情况,从水体环境和鱼体中共采集样品169份,其中分离鉴定出嗜水气单胞菌菌株41株(占24.3%),说明该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水体和鱼中均有分布。选取嗜水气单胞茵的5种主要胞外毒力因子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和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lt)、温敏胞外蛋白酶(eprCAI)、丝氨酸蛋白酶(ahp),设计并合成5对引物,对41株分离株进行PCR检测,了解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aer和ahp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0.5%和78.0%;act和alt的检出率为65.9%和61.0%;eprCAI的检出率最低,为39.0%;5种毒力因子均含有的占17.1%,均不含有的占4.88%。可见气溶素和丝氨酸蛋白酶在嗜水气单胞菌分布非常广泛,是最主要的毒力因子之一,而温敏胞外蛋白酶则在嗜水气单胞菌中分布较少,且大部分分离株能检测出毒力因子。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嗜水气单胞茵的毒力因子分布较广,具有潜在的致病性。采用ERIC-PCR和RAPD两种分型方法对嗜水气单胞菌09年分离菌株及实验室保存菌株共84株进行基因分型。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并合成引物,分别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结果经Quantity One软件数值化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84株嗜水气单胞茵均能得到多态性较好的指纹图谱。ERIC-PCR能扩增出4至16个大小在100bp到5800bp之间的条带,把84株嗜水气单胞菌分为4群和17类,不同年代,不同地理位置分别有聚成一类的趋势。RAPD两种不同引物能扩增出1至12个大小在200bp到4500bp之间的条带,分别把84株嗜水气单胞菌分为4群、12类和3群、19类。两种分型方法均体现很好的分型能力。但ERIC-PCR分型相比RAPD分型,重复性和稳定性更好,分辨力更高,且具备RAPD不要求模板序列已知而直接进行扩增的优点,更适合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型研究。在嗜水气单胞菌的5种主要胞外毒力因子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和细胞兴奋性肠毒素(alt)、温敏胞外蛋白酶(eprCAI)、丝氨酸蛋白酶(ahp)检测基础上,选取毒力基因少的3个代表菌株(NJ-4、NJ13、CS-13)进行溶血性、溶蛋白性、细胞毒性的测定、粘附试验、主要外膜蛋白(MOMP)图谱分析及斑马鱼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3个菌株均不溶血、不溶蛋白;NJ-4和CS-13均不使细胞产生病变,NJ13能致细胞病变;NJ-4没有细胞粘附能力,NJ13、CS-13则有一定的细胞黏附能力,但与强毒株BSK-10相比,黏附能力较弱;NJ4Y、CS-13的MOMP条带与BSK-10相似度很高,而与NJ13有一定差别;NJ-4、NJ13和CS-13的上清均不致斑马鱼死亡,但菌体能够产生致病作用,导致斑马鱼死亡,其LD50分别为2.6×107CFU/mL、7×106CFU/mL和1.22×107CFU/mL。说明3个代表菌株毒力较弱,均属弱毒株,特别是NJ-4的毒力最弱。由于NJ-4不含上述5种毒力基因,NJ13只含有ahp基因,CS-13仅具备aer基因,而致病性上,NJ-4较另2株毒力更弱,且不具有粘附性,说明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与致病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