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绣线菊Spiraea fritschiana Schneid.蔷薇科Rosacea绣线菊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其花色雅致,耐寒,耐旱,耐修剪,观赏性好,适于园林绿化应用。系统地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物候特点、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方法,可为其育种、扩繁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对野生华北绣线菊进行了引种适应性、扦插繁殖和花粉形态观察试验,对其种子形态结构、种子萌发、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对几种绣线菊属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主要结论如下:
1.华北绣线菊种子属于极小粒种子,清水浸泡能明显促进萌发,以20℃水温浸泡24小时在室温(20℃)下发芽率最高,光照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对华北绣线菊1年生实生苗进行了7个月的观察表明,其生长动态呈“S”型曲线,期间经历了一次生长高峰。整个生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四个时期。观察表明,华北绣线菊物候表现正常,在青岛地区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抗旱、抗寒性较强,耐贫瘠,长势良好。
2.扦插繁殖试验表明:华北绣线菊插穗的生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随插穗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长度后变化并不显著。8cm长的插穗生根率、平均生根根数和平均根长均显著高于5、10、13cm长的插穗生根率。采自枝条中部的插穗成活率最高,可达90.5%,极显著高于梢部和基部插穗;扦插基质对插穗生根有一定的影响,在珍珠岩与沙子的混合基质中扦插成活率最高,为88.2%,极显著高于珍珠岩、沙子单种基质;用不同浓度的IBA、NAA处理野生华北绣线菊插穗,生根率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用200 mg/L IBA处理插穗,生根率最高为93.5%,平均生根根数为10.71条,平均根长为2.31 cm,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生根率、生根根数、平均根长等指标,以200 mg/L IBA处理效果最佳。
3.组织培养试验表明:综合考虑污染率、腋芽萌动情况及生长情况,取材时间以以4月份为最佳,其萌发率最高达98.15%;腋芽发育启动培养试验中,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N从(0.1mg/L);愈伤组织诱导试验中,茎尖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最佳,诱导率可达100%,显著高于茎段,极显著高于叶柄和叶片,叶片诱导效果最差;腋芽增殖试验表明:6-BA/NAA的比值为10时,增殖倍数较高,其中附加6-BA2.0mg/L和N从0.2mg/L的培养基对于诱导茎段分化效果最好,增值倍数可达5.8;培养基组合为1/2MS+6-BA(0.25mg/L)+NAA(1.0mg/L)时对幼苗生根的诱导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91.30%,显著高于其它几种培养基。炼苗试验表明,经过锻炼的各种处理组的成活率均极显著高于不经过锻炼的对照处理组,同时开瓶锻炼对提高移栽成活率效果显著,其中闭瓶锻炼6d、开瓶锻炼4d的移栽成活率最高。三种移栽基质中草炭土移栽成活率最高为86.67%,显著高于草炭土:珍珠岩(1:1),极显著高于草炭土:珍珠岩:蛭石(1:1:1)。
4.对几种绣线菊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发现:6种花粉赤道面观均呈近长球形,极面观都呈三裂圆形,具三条孔沟以等间距分布。纹饰的形态和分布密度各不相同,覆盖层穿孔的数量各种间也有显著差别。观察可见,绣线菊属植物花粉均较小。在所观察的几种绣线菊属植物中,粉花绣线菊花粉最大,极轴×赤道轴为22.11 um×12.20 um;金山绣线菊花粉最小,极轴×赤道轴为14.79 um×9.93um,其它几种花粉的大小介于上述二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