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经济协调发展及管治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研究区际经济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区际经济发展与管治问题。主要 以省级行政区为参照体系,分析区域政府经济行为。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 科知识,从区域经济利益关系分析出发,全面剖析影响区际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 体化、区际经济协调发展与管治的机理。初步确定一个评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 的量化指标体系,提出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与对策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 部分: 1.对与区际经济协调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国内研究主要包括经 济区划、区域分工、区域统筹发展、区域管理等;国外研究主要包括对支配区域分 工的利益机制的研究、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趋同与趋异机制研究、组织与制度安 排对区域利益格局影响的制度经济学框架研究等。 2.对影响区际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作者认为区际经济协调发 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区际产业发展协调与区际利益协调。前者包括区际产业结构协 调、区际市场发展、区际发展时序的协调、区域产业政策制订的合理化;后者主要 包括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协调。 作者认为影响区际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传递机制、利益机 制、宏观调控机制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区际经济的协调发展。 运用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数学分析模型,对中国大陆各省区协调发展进行 了定量分析。 3.构建了“政府统筹,市场协调”的区际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对区际经济协调发 展模式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分三个专题对“政府统筹,市场协调”的区际经济 协调发展模式进行案例研究。 其一,研究了影响区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分工问题。运用区域比较分析研究方法, 对资源型区域、加工型区域中两个典型的区域——山西省与浙江省的发展进行了剖 析,认为转型时期省际产业结构趋同固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度化并存。资源-加工 型的垂直分工格局在一些省区强化了,这种分工的后果动摇了区际经济协调发展的 根基,是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运用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其二,研究了影响区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区际经济竞争与合作问题。运用博弈方 法,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对区际经济合作进行了初步分析,合作对区际多方将带来共 赢发展格局,区域合作的深化是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基础。 其三,研究了影响区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首要问题是市场一体化,而市场一体化的生成机理取决于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 上的产业关联机制、高速度高质量的流通机制以及区域管治机制。作为案例的长江 三角洲区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治理,要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的统一、市 场质量监管的统一和技术服务网络的统一。 4.从管理职能入手,分析了我国区际经济管治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美国与 欧盟的区域管治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区域管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宜建立多层 次的(四级)的双轨制管治体系。构建、完善多元决策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利益分 享与补偿机制、缴励机制等机制是促进区际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行政区划调整是区际经济管治的重要环节,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区际经济 协调发展问题,虽然它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事实,然而目前体制下,行政区划的调 整对协调区际发展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 主体功能区划是今后区际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功能类型的区划,使不同 类型朝着不同分工方向发展,为我国区际经济长期不协调发展迈向和谐轨道开辟了 新路径。 改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考核体系,为行政区经济最终走向经济区经济、都市圈经 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管治保证。 关键词:区际经济 协调发展 管治
其他文献
顾客价值是提高企业的顾客忠诚度、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企业只有为顾客提供卓越的顾客价值,才能提高顾客忠诚度,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对顾客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IEL)是一组庞大的T细胞群体,它的表型、功能及其发育均与经胸腺发育成熟的T细胞不同,iIEL在有病毒感染、体外刺激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中起重要的免
经济走廊是因为经济要素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种空间形态。GMS经济走廊自1998年首度提出至今,也有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有很多学者专家对其进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