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代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及结构与性能研究

来源 :五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zc2009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支化聚合物是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学科中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由此引起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的兴趣。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对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已经从合成及对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发展到分子理论研究、各种功能化以及应用方面的初步探索。超支化聚氨酯(HPU)材料,由于兼具超支化聚合物的独特结构特性与聚氨酯的优异性能而被聚合物材料科学家们广泛关注,然而对于HPU不同代数产品的综合研究却尚未报道过。针对不同代数的HPU的合成及表征研究不仅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同时它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及实际应用的潜在价值。本论文采用简单易得的单体,通过偶合单体反应法,采用NCO测定技术合成出了不同代数的HPU,并对它们进行了一系列表征与测试,探索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多代HPU的合成研究本实验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二羟甲基丙酸(DMPA)及二乙醇胺(DEOA)为主要反应单体,通过A2+B2B*合成法合成AB2型中间体,然后继续聚合得到超支化结构。反应全程由二正丁胺法测定NCO值监控反应进度,同时通过计算各代产品理论NCO值范围及实际测定值相配合,以二正丁胺(DBA)为封端剂,在适当的时候终止反应,得到不同代数HPU产品。反应产物为淡黄色透明液体,经分离提纯得到白色粉末,产率可达90%。全部产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键;核磁共振谱(NMR)表征,各代产品均具有超支化结构,并计算各代产品的支化度。同时,利用配有示差检测器和粘度检测器的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检测各代HPU分子量,结果表明各代产品均在理论分子量范围内。综上,多代HPU产品合成成功。2、多代HPU的结构与性能研究首先通过乌氏粘度计和GPC测试,对比分析各代HPU的流变学性能,然后利用FTIR、热重分析仪(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以及热红联用仪(TG-FTIR)来对各代HPU产品和线性聚氨酯(LPU)进行了表征及测试,考查其超支化结构与热性能之间的关系。利用乌氏粘度计测定后期反应体系中粘度变化情况,进一步利用配有粘度检测器的GPC测定各代产物的特性粘度,发现体系粘度在上升趋势中具有一段下降过程,这无法用传统高分子理论解释,而且下降过程发生在第3代到第4代HPU之间,说明不同代数超支化结构具有不同的旋转半径与空间体积,并且随着代数的增加,旋转半径会有减小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具有类似化学组成的各代HPU和LPU的热性能,发现两种结构具有明显不同的热分解历程,同时产品代数的增加对热分解历程并无明显影响;而玻璃化温度分析表明,超支化结构的Tg明显高于线性结构,而随着代数的增加,Tg不断增加。最后将各代HPU与LPU按一定比例混合,对比考查涂膜性能测试发现:超支化结构的引入可明显提高涂膜的光泽度和硬度,而其抗冲击力和柔韧性则有所下降。
其他文献
酒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而过度饮酒却容易给人们带来烦恼甚至灾难。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CC2530单片机的酒精浓度检测系统,可用于交警对汽车驾驶者测试与监督,也可以用于司
为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技能及自主性,探讨了理工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文化导入、语言环境和教学切入点的误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改中的教学策略,指出文
大田条件下,采用施尿素225kg·hm^-2、300kg·hm^-2两个水平和施氯化钾0kg·hm^-2、120kg·hm^-2、195kg·hm^-2三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组合对短季棉光合特性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认识,它首先关涉到教育对象即人的认识。相应历史上关于人的不同哲思,教育理念呈三个发展阶段,即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工业革命
<正>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技术型,而非学术型;二是工艺型,而非设计型;三是管理层,而非决策层。从这三个特点出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本文通过搜索2011-2016年间我国突发事件中产生网络谣言的20例典型案例素材,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事件类型、传播主体、传播媒介
目的探讨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效果。方法对5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知己健康管理教育及指导,让其居家对自我健康行为进行管理,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追踪其一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完善王凯,徐翔为促进我国粮食储备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储备在总量、结构、地区、安全上的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协调、高效、安全的粮食储备体系势在
在承受荷载过程中,组合梁交界面存在的相对滑移对组合梁的承载力、变形及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对预应力钢与高强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做出正确评价,根据其实际受力特
介绍了轮桨腿一体两栖机器人推进系统的组成和推进器的布置,描述两栖机器人过驱动控制分配模型.针对非线性的控制分配模型,建立了等效的线性控制分配模型.分析了推进器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