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相同的室内环境下,建筑使用者的反应往往会有明显的不同,被某一群体认为满意的室内环境可能让另一群体觉得不满意。目前空调建筑中温度的设置是否偏向男性,存在“歧视女性”,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目前还没有定论。此外,现行热舒适标准中PMV中的代谢率参数是以男性的代谢率为计算参考的,忽略了性别差异,当前的室内热环境标准可能从本质上错误的反映了女性的热舒适需求。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首先,本文选择某高校的宿舍建筑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冬季集中供暖环境、夏季空调环境下的热舒适现场调研,对比分析了不同性别的热舒适差异。结果表明,夏季男性的空调温度设定值、室内平均空气温度、服装热阻均低于女性,男性偏好微凉的环境,男女的中性温度分别为24℃和25.1℃;冬季男性的开窗、开门比例高于女性,室内平均空气温度低于女性,女性偏好偏暖的环境。其次,选取了现场调研中的20男和20女为受试者,进行了人工气候室实验,从偏冷到偏暖(14/16/18/20/24/26/28/30/32/34℃)共十个实验工况,实验期间进行主观反应(热感觉、热舒适、热可接受度、热偏好等)的调查和生理参数(代谢率、血流量、皮肤温度、心率等)的测量。结果表明:在偏冷环境下,女性的热感觉投票值低于男性,女性不满意百分比更高,有更多的冷不舒适,男性皮温高于女性,男女血流量无差异性;在中性环境下,男女的主观投票无差异性;在偏暖环境下,男性的热感觉投票值高于女性,男性不满意百分比更高,有更多的热不舒适,男性血流量、皮肤湿润度显著高于女性,皮温低于女性。从偏冷到偏暖的温度下,男性的代谢率均高于女性,说明男生产热量大于女性。最后,将不同温度下男女的主观反应和生理反应进行整体差异性分析,并与PMV预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男女的中性温度在24~26℃之间,PMV预测值比男女受试者的实际热感觉偏低,男女80%可接受温度范围分别为20.3~27.8℃和21.3~28.1℃。偏热环境下受试者的舒适感与皮肤湿润度密切相关,且男性的血流量、皮肤湿润度显著大于女性。皮肤温度在29~34℃范围内全身热感觉和平均皮肤温度近似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当皮肤温度超过34℃时近似呈指数函数,男女热中性对应的平均皮肤温度为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