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器艺术研究—略论清宫廷珐琅器艺术之美学特征

来源 :西安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djflsk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珐琅”一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工艺技法在元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称为“珐琅釉”。 珐琅器在中国清代时期,因为皇帝的特别喜爱而发展最为兴盛。尤其是在康雍乾三朝,珐琅不仅是紫禁城各大宫殿上重要的陈设器,也是内延于庆典餐宴中唯独皇帝才能御用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少数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珐琅彩全部在皇宫内烧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代表了中国古瓷的最高峰,被称为“彩瓷皇后”其艺术价值之高,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史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宋代绘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处于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绘画的高峰期,五代的花鸟画为北宋花鸟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创造了充分的发展条件。不管是宫廷中还是社会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