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命的古典情怀——浅论现代文学时期的古典诗词创作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ct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这一文体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当中国的历史走进二十世纪以后,随着“五四"文学革命所提倡的“白话新诗”的发展,流传千年的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整体上陷入衰落的境地,这一切不仅表现为古典诗词创作上数量的减少,而且也表现为这一文学样式从中心步入边缘的文学地位,一代新诗风的形成与旧体诗词的巨星陨落是一个同时存在的事实。 然而这一切却没有将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彻底扫地出门,无论是在白话新诗创作如火如荼的时期,还是大批“新文学”倡导者群起批判古典诗词创作的时期,一直都有那么一股力量为古典诗词创作而存在,而且在“五四”以来的几十年中,这一文学现象还时不时地兴起一些波澜。存在就有它的道理,何况是这么重要的一个文学形式。本文旨在将古典诗词这一文学形式放入二十世纪新文学革命的大背景下,考察它在一代新诗风形成的过程中的生存状态,以及在现代文学史上从低谷到复兴的生存曲线所体现的无法磨灭的内在心理特质。 第一章主要论述二十世纪初新文学革命的兴起和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文学气象,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对诗歌创作领域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便是以除旧扬新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生命的开启,在诗歌这一具体的文学样式上的反应便是对古典诗词创作的批判和白话诗词创作的兴起。这一个阶段主要是古典诗词走向沉寂的过程。本章的论述重点也在于古典诗词面临的创作环境以及所经受的批判,并且以白话新诗的发展势头作为对照。 第二章主要论述古典诗词创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复苏的一个现象,从外部环境以及古典诗词内部构造等方面阐述这一文体复苏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同时也将它与白话诗词做一定的对比,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它的存在状态。第二章的另一个重点还在于选取鲁迅、郁达夫、毛泽东、陈毅四位文人、革命领袖两类人群中的代表人物作个体分析,从而更加深刻的表现出古典诗词创作的延续性以及其创作成就高度。 第三章作为总结性论断,在总体上论述现代文学时期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意义的同时,考察旧体诗词创作在现代文人学者的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特殊意义与一代文人的“本体秘密”。最后总体展望旧体诗词创作的发展状况与现实。本文是在“新文学”史观的指导下,以承认“新文学史”研究的时间分期、对象界定为前提的,即以“五四”文学革命作为新旧文学史的分期,以“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各类在思想内容上倾向于体现反帝反封建意识的文学作品为新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本文试图以一些史实的梳理以及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态度和事例,从思想与内在方面考察古典诗词这一文体的发展过程所体现的更深层次的民族性问题。 总之,古典诗词这种文学创作形式作为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形式上的余波,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一个表现形态,同时也是因为它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从而成为现代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一丝情怀。
其他文献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然而一提起"山东人"这一文化形象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体形高大、酒量过人、性格豪爽、勇敢憨厚的"山东大汉"形象,而不是温文尔雅的儒生,这
冬天正好是阳气潜藏的时刻,这时人体内的阳气也是收敛的。比如皮肤的变化正好体现了身体适应气候的生理变化,这也是天人合一的一种体现。冬天皮肤特别紧,这就是因为此时毛孔、腠理收缩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收纳、敛藏,以防阳气的外泄。这与冬天“养藏”的宗旨是十分契合的。那么,冬天我们要怎么“藏”呢?如果阳气闭藏不住又会怎么样呢?  饮食里暗“藏”养生经  民谚有一句话,叫“冬令进补,上山打虎”,意思是说冬
采用萘升华模拟试验方法测量了狭缝孔板表面的强迫对流换热性能。通过试验观察 ,在迭置的若干块孔板中 ,从第一块板开始 ,叉排时换热逐渐增强 ,顺排时逐渐减弱 ,第五块孔板上
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属于江苏省沿海平原的一部分。里下河地区包括高邮、江都、盐城、兴化、泰州和其他城市。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的高级形态。它可以总结文学发展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