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大幅度增长,城市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同时,城市用地不合理的拓展和盲目的扩张也引发了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近年来,由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本研究选择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鄂托克前旗为研究区,通过搜集1987、1997、2007、2017年的TM/OLI影像、全年降水量及全年气温数据,运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解译、空间插值等预处理,分析鄂托克前旗土地利用数量及空间变化趋势。采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来综合评价鄂托克前旗1987—2017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从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及转移方向这三个角度来分析鄂托克前旗1987—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7—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呈现“五增三减”趋势,耕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园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128.78km~2、418.62 km~2、30.91 km~2、58.23 km~2、0.59 km~2,林地、其他土地和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204.97 km~2、431.36 km~2、1.8km~2。(2)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与林地为主,两者所占面积达80%以上。(3)从转移方向上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频繁,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耕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园地以转入为主,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林地和其他土地以转出为主,这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鄂托克前旗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1987—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现改善和恶化并存的趋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上升,1987、1997、2007及2017年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均值分别为0.642、0.813、0.824、0.86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为“良”(0.6<RSEI指数≤0.8)和“优”(0.8<RSEI指数≤1);局部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生态质量为“差”(0<RSEI指数≤0.2)的区域面积由1987年2.44 km~2增加到2017年2961.11 km~2。受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政策以及人类的开垦活动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主要集中于城镇村周边耕地及草地与沙地过渡地带区域,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变差区主要集中于北部林地、南部草地部分区域,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给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3)土地利用结构及类型变化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变化。(1)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属于生态用地,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起到正面作用,生态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越大,当地生态环境就越好,反之亦然,研究区生态用地比例的变化趋势与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从作用效果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正面效应,表现在其他土地被改造成林地、草地及耕地,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另一种是对生态环境质量有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林地及草地退化,高覆盖度的林地转化为低覆盖度的草地,致使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