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逐年升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卒中负担最重和卒中发病年龄最年轻的国家,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70%,而轻型缺血性卒中(以下简称为轻型卒中)在缺血性卒中人群中占比约高达46.4%。传统观点认为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具有“非致残性”的特点,所以此类患者往往容易被公众所忽视而延误治疗。但研究表明,轻型卒中患者恰恰是复发性卒中的高危人群,而卒中复发往往预示预后不良,甚至遗留残疾。因此,我们在积极推进脑卒中预防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轻型卒中患者的治疗,以期早期、有效的治疗策略来降低此类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和致残率,进而减轻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我国的CHANC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发病24h内的急性非心源性轻型卒中患者被分配到双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单抗(阿司匹林)治疗组,其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抗治疗相比,双抗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这为双抗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在急性非心源性轻型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既往研究表明,侧支循环的建立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丁苯酞作为我国开发的I类化学新药,具有重构脑血流微循环、增加缺血区脑灌注、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机制来优化侧支循环。因此,本研究前瞻性地纳入发病24h内的非心源性轻型卒中患者,在给予双抗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探讨该疗法是否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轻型卒中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抗治疗发病24h内的非心源性轻型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病,发病时间小于24h,NIHSS评分≤5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完善头部MRA或头颈联合CTA、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等辅助检查明确病因,依据TOAST病因分型排除心源性患者。拟收集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首次300mg负荷量,继以75mg/d)与阿司匹林(100mg/d)治疗21d,后续单用氯吡格雷(75mg/d)至90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d(25mg/次,2次/d)。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14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来评估短期疗效。对所有患者随访至90d,详细记录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来评价安全性。评定所有患者90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评分)来评估预后。结果: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整个研究过程中无病例脱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个人史、入院NIHSS评分、入院BI指数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短期疗效的评估和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BI指数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2例治疗有效,治疗组39例治疗有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预后的评估和比较对照组90d预后良好(m RS评分0-1分)的有19例,治疗组有2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安全性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均未见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对照组发生恶心1例,治疗组发生轻度头晕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抗治疗发病24h内的非心源性轻型卒中患者,可以提高短期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