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研究——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为视角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1641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失去了传统的竞争对手——苏联,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的制定一直遵循先欧后亚原则,以欧洲作为其安全战略的重心。随着苏联和华约军事集团的消失,上世纪90年代,自布什政府开始,为巩固和维持美国独霸全球的军事优势,美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能够挑战其霸主地位的潜在竞争对手,其目标逐渐转移至人口众多、经济高速发展的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认为该区域未来可能崛起一个与美国一较高下的地区霸主。  美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以理想主义作为立国的基本原则,而作为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互动过程中却到处弥漫着现实主义气息。米尔斯海默所著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阐述了国际政治理论的最新成果——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该理论继承了经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成果,同时又超越了前人的部分观点,系统论证了大国为实现自身安全而设法利用军事权力,使自身成为体系中的霸主的基本逻辑。美国虽然以自由主义作为标榜,而在制定和执行安全战略时却按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行事。本文试图以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视角探究美国在东亚地区安全战略的实质。文章首先介绍和梳理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要旨,然后通过回顾冷战后美国经历的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军事战略,来挖掘其中的进攻性成分,从美国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分析这种进攻性意识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并非现有国际体系的主流意识,还要看到这种安全战略意识同现有国际体系的矛盾,认识到这种安全史观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应用 RAPD标记技术对番茄杂种一代粤星种子纯度的鉴定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在 15 9个随机引物的 RAPD反应中 ,有 11个引物使亲本间具有多态性 ;分别用母本特异引物 OPJ- 11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