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由于人民缺乏正确的组织与引导,经济、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卫生条件,致使人民群众处于贫困交加的境地。广大城乡垃圾、污水遍地,苍蝇、老鼠横行,传染病、地方病常年不断,对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城市随之开启了公共卫生建设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的开始同时也是受到了租界的示范和刺激、来华传教士的卫生宣传、疫病的频发、有识之士的呼吁等因素的影响。近代东北的城市化运动起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之相应,其城市环境卫生治理也同时起步。本文重点探讨1912年民国建立到1931年间的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治理问题。通过选取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原始的档案资料,辽、吉、黑三省的地方志、通志,民国时期东北的主要报刊《盛京时报》和相关的卫生杂志以及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将其中零散的有关环境卫生治理的资料进行抽取,加以整理、分析、研究。围绕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机构沿革、制度的建立,环境卫生状况及治理情况、卫生治理的成果与不足进行探讨,以理清民初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历史过程。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清末民初东北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起步,包括东北城市化发展出现的环境问题,还包括清末疫病的流行对社会的冲击、商埠地与日俄附属地以及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卫生示范影响等内容。第二部分考察了清末民初东北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建设,包括环境卫生机构、环境卫生法规、环境卫生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成就。第三部分详细梳理了民国初期东北当局在道路清洁、厕所的建设与管理、粪便处理、饮水卫生、污水排放、饮食等服务业方面环境卫生的管理。第四部分,对民国初期东北城市环境卫生的治理进行评价,肯定当时环境卫生治理的成果,揭示其与城市近代化的良性互动。同时,从政府和社会层面分析制约民国初期东北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总结经验,为治理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卫生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