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领导人到无产阶级文学家——瞿秋白角色转换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q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瞿秋白一生兼具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可以被划归为两个角色丛,即政治家角色丛和文人角色丛。这两个角色丛具有统一关系,二者之间存在转换,并且每一角色丛内部各个角色之间也存在转换。从政治领导人到无产阶级文学家角色的转换,发生在1928年7月到1931年1月,即从瞿秋白留驻莫斯科到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体现为从角色冲突发展到角色倦怠的过程。角色转换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第一,瞿秋白性格与其自我角色期望不协调。第二,复杂的派别斗争和紧张的工作以及严重的慢性疾病导致角色超负荷。第三,王明宗派的持续打击与压制。第四,家庭给予的爱情、亲情与政治打击的残酷无情形成强烈反差。  瞿秋白从政治领导人到无产阶级文学家的角色转换,对同一时代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1928年7月-1931年1月,从政与从文的艰难选择持续困扰着瞿秋白。他最终在自身性格气质与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转变为无产阶级文学家。瞿秋白角色转换的个案反映了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群体存在的一种典型现象,即在继续参加革命、压抑个人志趣与退出革命舞台、追求个人爱好之间经历痛苦抉择。瞿秋白为投身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树立了楷模。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和自身悲惨的遭遇,他顽强地克服自身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义无反顾、忠贞不渝,将其文学志趣与革命事业相结合,在更加适合自己的角色上一如既往地为革命事业做贡献,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瞿秋白的角色转换为全党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历史素材和发人深思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必须依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正确开展党内批评、进行党内斗争,同时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其他文献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就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脱节现象及优化策略进行详细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中小学语文知识衔
期刊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运用陈述、命令、威胁、煽动、教唆、引诱等类型的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