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之行》的叙事艺术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hiji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一位传统与现代两种因素兼而有之的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和散文家。其代表作《印度之行》内涵丰富、手法新颖,体现了福斯特独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和灵活的叙事技巧,是研究福斯特小说艺术的一个很好的范本。本文首先扼要介绍了福斯特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及其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和小说理论,并对有关《印度之行》的国内、外研究做了简要回顾。第二章以热奈特和巴尔的叙事理论为依托,分析了“聚焦”这一叙事技巧在小说《印度之行》中的运用。福斯特在该部小说中依然采用了零聚焦叙事(传统的全知叙述),但全知全能型叙述者已经不再占有上帝般的权威位置,他的评论也变得较为隐蔽、客观。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福斯特大量运用了内聚焦,让读者直接感受人物的思想情绪和主观体验。随着叙事聚焦在人物之间的不断切换,不同的角度互相补充,不同人物的意识重新整合,从而显现出全景的效果。第三章阐释了自由间接引语这一人物话语形式在小说《印度之行》中的特征和功能。自由间接引语集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之长,混合了人物与叙述者两种声音、两种视角。它既保留了人物的主体意识成分,又暗含了叙述者幽默和讽刺的口吻。同时,它的大量使用也使小说叙述更加流畅。结论部分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观点。通过对《印度之行》的小说艺术,尤其是对叙事技巧的分析,本文认为,福斯特对聚焦和自由间接引语的灵活运用使该部小说获得了心理现实主义和反讽的双重效果。作为一个处在从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过渡时期的小说家,福斯特兼收并蓄,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崛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其他文献
汇量对学习者的意义用法的习得也有影响,而且,词汇量的大小对意义用法习得状况的预测力比较强。词汇量越大的组,对意义用法能力的预测力就越强。相反,词汇量越小的组,对意义用法能
研究表明,在各种日常交流方式中,人们将9%的时间用于书面写作,16%用于阅读,30%用于口头交流,而45%的时间用于倾听。由此可见,有效的听力理解是实现成功沟通的重要保障之一。在英语教学
日语和中文在被动表达的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时候日语使用被动表达的句子,中文必须使用能动表达。但也有一部分正好相反,中文能够使用被动表达的句子,日语必须使用能动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她在1967年辞世时,留给了后人一笔颇为可观的文学遗产:4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两部戏剧、20部短篇小说、约24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