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火”理论的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abby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医“阴火”理论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并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指导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阴火”理论经过近千年的历史演变,历代医家对“阴火”理论的应用不断扩大,使得中医“阴火”理论有了更广泛的涵义。由于医家之间相互纠正、重新定义,致使“阴火”理论的定义、内涵及证治方药系统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对“阴火”理论追根溯源,系统深入地疏理与研究阴火理论的起源、形成、内涵、证治方药、发展及演变等内容,以期为阴火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有关阴火理论的论述进行收集、筛选、分类、整理;并运用理论提炼的方法,以时间为轴,对后世医家关于阴火的论述,进行理论上的提炼与归纳,总结出阴火理论的传承与演变规律,归纳出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本草、方剂、医案中总结出阴火病症的治疗方法。结果: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阴火理论的渊源: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源于《内经》之阴虚内热,其理论源流包括《难经》、《中藏经》、张仲景、巢元方、王冰、钱乙、陈无择等先贤著作中关于气虚发热理论和甘温除热治法的相关论述。2.阴火理论的内涵:李东垣阴火理论的病理性质是气虚发热、内生之火;其发病机理是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脾湿下流,郁而化热,与湿相合;致病特点是发热,耗气伤津,引发相火妄行;其病理因素是虚、湿、郁、火。3.阴火理论的证治:李东垣治疗阴火病症的治法主要是补中益气、健脾升阳;并根据四季气候特点的不同随证遣方用药;而且根据阴火病症中湿与热的程度不同而分三个层次以对应治疗。4.阴火理论的传承:后世医家对李东垣的阴火理论加以发展,使得气虚发热的阴火理论得以流传至今,治疗大法总不离补中益气;并且将阴火理论加以演变,将气虚发热的狭义阴火理论扩大为阴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血热、湿热甚至生理的肾阳等广义的阴火理论。本文在整理研究阴火理论的同时,绘制了表格以及阴火病机发展演变和阴火理论传承谱系的图示,以使研究结果一目了然。
其他文献
对采自福建省寿山溪流域的黄色和黑色牛蛋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采用XRD,SEM,EDS和全岩化学分析,分别对样品的风化皮(俗称“石皮”)、基体(俗称“石肉”)和核部(俗称“石心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用户已经从一二线城市深入到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农村,催生出了一种新的亚文化——"土味文化"。这种文化有它特殊的用户群体和表现方式,并且从它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准确把握中国宗教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宗教领域的拨乱反正。他不仅重申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明确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而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