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医“阴火”理论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并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指导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阴火”理论经过近千年的历史演变,历代医家对“阴火”理论的应用不断扩大,使得中医“阴火”理论有了更广泛的涵义。由于医家之间相互纠正、重新定义,致使“阴火”理论的定义、内涵及证治方药系统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对“阴火”理论追根溯源,系统深入地疏理与研究阴火理论的起源、形成、内涵、证治方药、发展及演变等内容,以期为阴火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有关阴火理论的论述进行收集、筛选、分类、整理;并运用理论提炼的方法,以时间为轴,对后世医家关于阴火的论述,进行理论上的提炼与归纳,总结出阴火理论的传承与演变规律,归纳出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本草、方剂、医案中总结出阴火病症的治疗方法。结果: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阴火理论的渊源: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源于《内经》之阴虚内热,其理论源流包括《难经》、《中藏经》、张仲景、巢元方、王冰、钱乙、陈无择等先贤著作中关于气虚发热理论和甘温除热治法的相关论述。2.阴火理论的内涵:李东垣阴火理论的病理性质是气虚发热、内生之火;其发病机理是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脾湿下流,郁而化热,与湿相合;致病特点是发热,耗气伤津,引发相火妄行;其病理因素是虚、湿、郁、火。3.阴火理论的证治:李东垣治疗阴火病症的治法主要是补中益气、健脾升阳;并根据四季气候特点的不同随证遣方用药;而且根据阴火病症中湿与热的程度不同而分三个层次以对应治疗。4.阴火理论的传承:后世医家对李东垣的阴火理论加以发展,使得气虚发热的阴火理论得以流传至今,治疗大法总不离补中益气;并且将阴火理论加以演变,将气虚发热的狭义阴火理论扩大为阴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血热、湿热甚至生理的肾阳等广义的阴火理论。本文在整理研究阴火理论的同时,绘制了表格以及阴火病机发展演变和阴火理论传承谱系的图示,以使研究结果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