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整体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灯盏乙素在肝脏中的摄取转运过程,通过普伐他汀与灯盏乙素的相互作用研究,考察灯盏乙素在小鼠肝脏转运过程中与oatp2的关联性。通过对灯盏乙素在肝脏摄取转运的研究,进一步明确灯盏乙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而丰富灯盏乙素药理学特征,为灯盏乙素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研究普伐他汀对灯盏乙素在小鼠肝脏摄取转运的影响。
1.1建立灯盏乙素生物样本的RP-HPLC检测方法。
1.2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18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60只,尾静脉注射灯盏乙素50 mg/kg。A组:普伐他汀高剂量灌胃预处理+灯盏乙素,B组:普伐他汀低剂量灌胃预处理+灯盏乙素,C组:蒸馏水灌胃预处理+灯盏乙素。通过不同给药方案,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药物浓度及肝脏组织药物浓度,考察普伐他汀对灯盏乙素的药动学及其肝脏组织摄取的影响。
2.研究普伐他汀对灯盏乙素在原代小鼠肝细胞中的摄取转运影响。
2.1建立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方法和小鼠肝细胞体外温孵体系,建立灯盏乙素及普伐他汀细胞样本的RP-HPLC检测方法。
2.2建立PCN诱导小鼠肝脏细胞oatp2高表达模型。
2.3实验分为四组:a组:空白肝细胞悬液组,b组:经PCN诱导的空白肝细胞悬液组,c组:经PCN诱导的肝细胞悬液加入5βg/ml普伐他汀组,d组:经PCN诱导的肝细胞悬液加入10βg/ml普伐他汀组。四组肝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灯盏乙素,使各组肝细胞悬液中灯盏乙素的初始浓度分别为12βg/ml、24βg/ml。通过不同组新鲜肝细胞实验,考察灯盏乙素的肝脏摄取情况,进一步探讨oatp2与灯盏乙素肝脏摄取转运之间的关系。
结果:
1.建立的血浆样本、肝脏组织样本及细胞样本的RP-HPLC检测方法符合生物样本分析的要求。建立了成熟的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方法和小鼠原代肝细胞温孵体系,建立了小鼠在体诱导肝细胞高表达oatp2的实验模型。
2.整体实验结果:小鼠血浆中灯盏乙素的T1/2β(h)没有差异,A、B、C组分别为0.439、0.426、0.435;CL(L/h/kg)有变化趋势,A、B、C组分别为2.005、2.546、3.045;A、B、C组的AUC(0-2)(mg/L·h)分别为24.290、19.197、16.169。普伐他汀灌胃能影响灯盏乙素的药动学特征,A组、B组小鼠灯盏乙素血浆中的AUC(O-2)(mg/L·h)分别比C组增加了13.20%和40-56%。
3.离体细胞实验结果:原代小鼠肝细胞悬液加入低剂量灯盏乙素时,灯盏乙素5min时间点测定的消失率a、b、c、d组分别为:16.33±1.78%、21.58±1.08%、15.25±2.92%、12.25±1.33%;肝细胞悬液加入高剂量灯盏乙素时,灯盏乙素5min时间点测定的消失率a、b、c、d组分别为:16.29±2.29%、20.37±1.17%、14.97±1.71%、12.58±1.29%。PCN诱导组肝细胞对灯盏乙素的摄取较空白组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同时加入普伐他汀时,肝细胞对灯盏乙素的摄取减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普伐他汀和灯盏乙素之间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并且可能是通过相互竞争oatp2介导的转运通路而发生,这种通路存在于肝脏对灯盏乙素的摄取中。Oatp2的转运可能是灯盏乙素肝脏转运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