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超细粉体的制备、分散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527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高纯净度、高产率及高均匀混合金属超细复合粉体的制备以及高性能金属超细复合润滑添加剂的开发问题,本文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法,通过改进设备,选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案,系统研究了电流、H2/Ar、充气压力对超细Cu、Ni、Sn粉体产率及平均粒径的影响,并制备了超细Cu-Ni复合粉体。借助TEM、XRD、XRF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所制备金属超细粉体的产率、粒径、形貌等特征。随后,以油酸和硬脂酸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控制超声时间和调节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超细Cu-Ni-Sn复合粉体进行了分散实验,实现了金属超细Cu-Ni-Sn复合粉体在基础油中的稳定分散。最后利用四球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金属超细粉体的粒度、复合粉体的配比、添加量、载荷和MoDDP复配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采用改进的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设备,制备了高产率、高纯净度的超细Cu粉、超细Ni粉,超细Sn粉以及超细Cu-Ni复合粉体。通过对比发现,本设备与实验室设备所制备粉体在粒度相近情况下,铜粉产率提高了90多倍,镍粉提高了41倍。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本实验的制备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能够达到金属超细粉体制备的产业化要求。   (2)系统研究了H2/Ar、电流、充气压力对金属超细粉体产率和粒度的影响。其影响显著性顺序是:铜粉产率:电流>压力>H2/Ar,平均粒径:H2/Ar>电流>压力;镍粉产率:电流>压力>H2/Ar,平均粒径:压力>电流>H2/Ar;锡粉产率:压力>电流>H2/Ar;   (3)采用研制设备制备出了金属超细铜镍复合粉体,粉体混合均匀,洁净度高,平均粒径为55nm,在设定制备参数下达到双枪255.2g/h的产率。   (4)系统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种类、超声时间、添加浓度以及配比对超细Cu-Ni-Sn复合粉体分散稳定性能的影响,发现选用硬脂酸和油酸的复合作为分散剂对粉体在基础油中都能起到很好的分散稳定作用。推荐金属超细Cu-Ni-Sn复合粉体的较好分散工艺为,采用复合分散剂(硬脂酸0.4wt%及油酸2.5wt%),超声时间为25min;   (5)超细金属粉体的粒度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具有影响,随着超细铜、镍粉平均粒径增加,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均先减小后变大,宜确定超细铜、镍粉的合适平均粒度控制范围为50~80nm。   (6)采用纳米单质复合粉体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润滑油摩擦性能。复合粉体的配比及加入量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当铜镍锡粉体质量百分比为15:3:2,添加量为0.05wt%时可使润滑油减摩性能提高37.4%,抗磨性能提高24.7%。纳米Cu-Ni-Sn复合粉体的加入有助于提高润滑油的减摩性能和低载荷情况下的抗磨性能。   (7)研究发现,超细Cu-Ni-Sn复合粉体与MoDDP存在协同效应。与基础油相比,复合粉体加入0.05%,MoDDP加入1%时摩擦学性能最好,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分别降低了39.4%和54.8%。长时间摩擦条件下,单纯加入金属超细Cu-Ni-Sn复合粉体的润滑油能够表现出优异的减摩效果,而进一步加入MoDDP却不能起到提高摩擦学性能的作用。
其他文献
高强度合金钢和不锈钢等金属厚壁无缝钢管因其良好的高温持久强度、热稳定性和高温抗蠕变能力,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力、化工、石油、机械制造、船舶和国防等领域中,其工作条件和
在动植物表面仿生材料研究中,主要是应用其表面非光滑、非线性、特殊的有序阵列结构和相应的构建材料来实现某些特殊功能。花粉粒直径一般为几十微米,表面具有复杂形貌的微纳米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全固态电化学发电装置,具有环境友好、能量转换效率高和燃料适应广泛等优点,是21世纪各国竞相发展的一种新型绿色发电装置。SOFC采用多孔金属作为支撑体,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研究人员的密封、Ni团聚等问题。此外,还可以显著的降低制造成本。金属支撑型SOFC具有快速启动的能力,在长期运行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研究利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
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具有掺量低、减水率高、分散保持性能好、坍落度损失小、水泥适应性广、绿色环保等众多优点,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从简化工艺、降低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相变材料胶囊是一种含有相变材料的微小容器。相变材料胶囊化技术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建筑材料、蓄热调温纺织品及电子设备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项研究紧跟国际前沿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浮萍在水体富营养化修复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次研究了浮萍微生态修复系统沉积物间隙水中可溶性磷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微生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