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近海是我国受登陆台风影响最为频繁、最为严重的地区,由于观测资料匮乏,对于该区域的台风边界层结构以及海气通量的精确描述仍然是难点。本研究基于热带气旋年鉴数据和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获取的台风GPS探空观测数据和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对台风边界层动力和热力结构以及海气通量交换特征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分析登陆华南近海的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发现华南近海地区是我国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为频繁的区域,年平均5.4个,占我国登陆热带气旋总数的59.2%,其中影响最频繁的海域位于三沙市中沙群岛西北。强台风集中于5~20°N,120~150°E附近海域,超强台风生成地域较其偏东南部。影响华南近海的台风的时间跨度为4-11月,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的台风最多,秋季次之。1949~2015年间,影响华南近海的台风最多的年份有8个,最少的年份有2个。近10年来,影响华南近海台风的频数变化呈现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华南近海登陆台风“尤特”和“彩虹”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发现台风登陆前和登陆后的动力和热力边界层结构存在差异,分析最大风速高度(humax)、最大切向风高度(hut)、入流层厚度(hinfl)和混合层厚度(Zi)发现利用热力学定义的边界层高度Zi比动力学定义的边界层高度humax、hut、和hinfl小很多,Zi低于500 m,humax和hut的变化范围为500~2200 m,hinfl的变化范围为400~1500m,humax和hut在入流层hinfl之上。受离岸气流和向岸气流的影响,台风登陆前和登陆后humax、hut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huma、hut和Zi均随着距台风中心距离的减小而减小。本文分析了台风登陆过程中海气通量、摩擦速度(u*)和拖曳系数(Cd)的变化特征,并对台风登陆过程中u*和Cd与风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台风登陆过程中,动量通量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在台风登陆过程中比登陆前和登陆后大得多,且变化比较剧烈,说明台风在登陆前后需要更多的热通量来支撑;潜热通量比感热通量大,说明潜热通量是台风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台风登陆过程中,Cd对风速具有非线性依赖性,在低风速下,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中风速下,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而当U10达到17m/s时,Cd达到极值0.003,之后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