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的当代幸福观构建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nf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由于科学技术手段的发达,人的物质生产能力极大地提高,物质财富大量增加,这也助长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贪欲和对享乐主义的追求。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已完全使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走向了反面。人类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已由实现幸福的条件转变为支配、统治人本身的异己的力量,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幸福问题进行研究。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在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成熟全面的理论观点,幸福是全人类和每个人的普遍追求,然而由于时代,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不同处境下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大相径庭。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思考这一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无益处。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的视角研究幸福的问题。通过综述西方幸福观理论流派而指出:片面强调幸福只是精神需要的满足,因而走上了禁欲主义道路的理性主义幸福观(它倡导把人的精神神圣化,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合乎人的理性的生活)和过分强调物质欲望满足的享乐主义的感性幸福观。它们都是具有片面性的。本文从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论观点出发分析与阐释幸福,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上解析什么是幸福。结合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所形成的不同的幸福观,对现时代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生活观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并希望能够解决现代人的生活意义的缺失。即便这些问题并不能在本文中得到彻底解决,至少也是对人自身生活的一次反思,对未来的生活还是有意义的。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首先介绍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其理论渊源的结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理论主干,以海德格尔早期存在主义、黑格尔哲学精华、弗洛伊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