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不仅反映树木的碳供应状态,也能反映树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对策。本研究利用传统的苯酚硫酸法测定了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春榆(Ulmus japon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五角槭(Acer mono Maxim)小枝枝皮和木质部以及一级侧根根皮和木质部的可溶性糖(SS)、淀粉(ST)浓度,比较分析了主要树种枝皮和木质部、粗根皮和木质部NSC、SS、ST的浓度及其变化,SS和ST的分配以及枝条、粗根各组织NSC含量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1)7个树种一年生枝皮和木质部SS季节变化趋势相似,但木质部SS春季峰值较枝皮提前至少半个月。阔叶树种枝皮和木质部ST具有同步性,而针叶树枝皮ST变化幅度较明显。枝条SS、ST、NSC基本由枝皮决定。当年生枝皮和木质部SS、ST和NSC与一年生枝皮和木质部具有相似的季节动态。粗根皮和木质部SS、NSC的浓度在展叶后下降,秋季浓度逐渐升高;阔叶树种根皮和木质部的ST浓度与一年生枝皮和木质部变化趋势相似。(2)7个树种当年生、一年生枝条以及粗根各组织间的浓度差异较相似。除蒙古栎和五角槭木质部ST浓度显著高于皮部外,其余树种皮部NSC及其组分的浓度多数情况下高于木质部。SS、ST的分配因器官不同而产生差异。其中蒙古栎、春榆和五角槭枝条木质部在生长初期以SS为主,末期以ST为主;对于粗根而言,蒙古栎和五角槭木质部大多数以ST为主,其余树种的木质部以及皮部均以SS为主。(3)7个树种各个器官皮部和木质部储存能力、季节均值存在差异。除了蒙古栎一年生木质部ST、NSC,其余树种ST、NSC以及所有树种SS浓度变幅均为枝皮高于木质部,前者是后者1.2-2.2倍。而当年生枝和粗根的储存能力较相近,除了蒙古栎和白桦木质部SS、NSC变幅多数高于皮部外,其余树种的以上两个指标均为皮部高于木质部,而两个器官木质部ST变幅大多数情况下高于皮部。(4)皮部生物量比例能够影响NSC及其组分的分配。当年生和一年生枝条趋势较相似,针叶树种枝皮生物量(63%-81%)明显高于阔叶树种(43%-57%),从而导致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枝条木质部NSC含量分别低估了枝条69%-81%、40%-75%;64%-90%、36%-78%。对于粗根而言,红松、红皮云杉、胡桃楸和白桦根部木质部NSC的含量低估了根部50%-79%,其余树种低估了 27%-67%。本实验研究了我国温带森林的7个主要树种的不同枝龄枝皮、木质部,粗根皮和木质部NSC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树种NSC及其组分浓度的组织间以及种间差异,并根据各组织间的NSC浓度,量化了变异性对其NSC含量估算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理解温带树木NSC分配机理以及生长适应对策具有参考意义,而且为阐明该地区树木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提供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