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革工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制革污泥。制革污泥在堆存、处理的过程中,会生成高浓度的污泥渗滤液,由于含有高浓度的氨氮、大量难降解有机物以及一定浓度的重金属离子,传统的生物方法难以直接处理且耗费成本具大,因此制革污泥渗滤液的处理处置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难点问题。本论文基于对制革污泥渗滤液的水质特性分析,提出采用磷酸铵镁沉淀(MAP)法耦合植物生态处理渗滤液,通过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MAP法的影响,并应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使用磷石膏浸出液替代药剂作为磷源,确定磷石膏浸出液型MAP法处理氨氮的最佳工艺参数,并结合了化学平衡模型Visual MINTEQ和相应的稳定常数绘制离子优势组分与溶液p H图;选取不同反应条件下MAP化学沉淀法后的尾水,研究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对尾水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设计研究MAP沉淀法去除制革污泥渗滤液中的氨氮,包括反应p H值、反应时间、沉淀时间以及化学沉淀剂的投加比例等,探究了上述影响因素对渗滤液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规律。得到MAP沉淀法实验中最佳反应参数:温度25℃,p H=9.5,Mg:N:P=1.2:1:0.8,搅拌速率为200r/min,反应时间25 min,沉淀时间30 min,在此操作条件下渗滤液中氨氮由初始浓度3000 mg/L降至283.6 mg/L,氨氮去除率可达到74.50%。利用响应面法进一步设计优化MAP法去除渗滤液氨氮参数,可以得出:p H=9.5,Mg:N:P=1.19:1:0.8时,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最大值73.35%,体系中的磷酸盐回收率接近于99%。(2)使用磷石膏浸出液替代药剂作为磷源,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磷石膏浸出液型MAP沉淀法处理制革污泥渗滤液中的氨氮最佳参数,探究和分析了不同条件对渗滤液中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规律,并结合了化学平衡模型Visual MINTEQ和相应的稳定常数绘制了离子优势组分与溶液p H图。得到磷石膏浸出液MAP沉淀法实验中最佳反应参数:温度25℃,p H=8.5,Mg:N:P=1.2:1:1,反应时间25min,沉淀时间30 min,在该条件下制革污泥渗滤液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59.7%,磷酸盐回收率可以达到79.5%,相比传统MAP法,氨氮去除率降低了13.65%,但节约了经济成本。而利用磷酸铵镁热解法处理制革污泥渗滤液循环性能的研究,当沉淀产物循环利用5次后,氨氮的去除率由第1次的59.8%降低至37.5%,而溶液中磷酸盐剩余浓度基本维持在3.5~5.1 mg/L范围内,该方法可以进一步降低实验成本。(3)基于MAP法得到的渗滤液尾水中仍含有一定浓度的污染物,选取不同反应条件下处理后的尾水,研究以黄菖蒲水培形式净化尾水中污染物。实验结果表明,黄菖蒲对尾水中氮磷以及重金属处理效果较好,且处理后尾水中氮、磷以及Cr浓度基本达到制革企业污染物排放限值(GB 30486—2013),其中黄菖蒲对重金属Cr的去除率最高,最高可以达到87.5%,而黄菖蒲发达的根系、良好的适应性和生长特征使其具备良好净化能力,对不同浓度氨氮和总磷酸盐去除率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