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自我因素(个人因素)、职业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指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核心。以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为测量工具,通过对重庆市某高校8个院系的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职业、社会因子以及总体认知维度上,而且男性要好于女性。2.年级方面,总体差异显著:表现在大一和大三、大四之间,大二和大三、大四之间。而且在自我、职业、计划实施因子以及总体认知和行为上,都有显著差异。3.专业方面,文理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对职业的认识和计划实施上,理科要好于文科学生。但是,在对社会的认识、策略规划和总体认知上,文科学生得分较高。4.学生家庭住址方面,无论城镇、乡村,差异不显著。5.是否班干部方面,差异显著。在自我、职业因子以及总体行为上,也有显著差异。班干部明显优于非班干部。6.是否社团成员方面,差异不显著。但是,社团成员各项得分都比较高。7.父亲职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自我、职业、策略规划、计划实施等因子以及总体情感上(在某些不同职业之间)。母亲职业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自我因子上(在某些不同职业之间)。8.父亲文化方面,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高低端文化之间)。而且在职业、策略规划、计划实施等因子以及总体认知和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文化方面,差异显著。而且在策略规划因子上以及总体认知和情感上,存在显著差异。9.是否有有偿工作经历方面,差异不显著。但是,从总分到各个因子分,有有偿工作经历者得分都要偏高。另外,在访谈中还了解到:1.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及对大学学业的规划意识不足,直接导致未来职业选择的被动局面。及早规划、调整,则能掌握主动。2.社团组织,对某些学生的影响极大。但怎样成为大多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的基地,其作用的发挥有待挖掘。3.众多家长对职业生涯规划还很陌生,意识还很淡漠。4.目前,教师课堂的关键是把学生规划的理念和意识唤醒。实践中,专业层面的指导还远远不够。5.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软件不足,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难以保证工作质量。6.社会相关部门和学校、家庭的沟通不畅。各自为政的情形长时间依然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有效开展,亟待改进。针对调查访谈中的了解到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与对策:1.个人方面:唤醒沉睡自我;学会主动学习;保持各方沟通;尽早调整规划。2.学校方面:完善各项制度;落实指导服务;强化专业培训;提供可靠信息。3.家庭方面:深层尊重理解;全面鼓励支持;经常沟通分享;主动跟进学习。4.社会方面:改变观念态度;加强体制建设;更多岗位创设;信息发布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