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强不息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之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儿女正是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立自强、奋发进取、勇于拼搏的观念,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学由原来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越来越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存在多方面的困难:首先是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其次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对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再次是学生对自强不息精神缺乏了解,自强不息意识淡薄。由此可知,通过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首先,教师应该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史料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意识;其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坚持情感教育和理性引导的原则,用“情”和“理”来引导学生;再次,教师应该适当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使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营造自强不息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强不息的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坚持适度原则,既要防止“过”,又要避免“不及”。对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并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不能在短时间内就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历史教材这一自强不息资源宝库,把自强不息精神渗透在每一节历史课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