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T细胞活化对晚期肿瘤患者抗PD-1免疫疗效的预测价值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w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免疫治疗中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PD-1)的阻断,可有效治疗数个癌种。多项研究表明,外周血中一些免疫治疗相关的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与组织的特有基因突变分布一致,外周血动态监测免疫治疗生物标记物是有可能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动态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指标,初步探索与抗PD-1免疫疗效相关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入组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福建协和医院接受免疫治疗晚期肿瘤患者46例,每次免疫治疗前抽取空腹静脉血。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1.通过Elisa检测分析血浆中细胞因子IL-6、IL-8、IL-10、INF-γ的变化趋势,通过AU5800全自动酶标分析检测外周血LDH水平,并分析与免疫治疗近期疗效的关系。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情况,分析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Ki-67作为T细胞活化指标。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初步总结外周血生物指标与近期疗效的关系。3.循环肿瘤DNA突变负荷(ctDNA TMB)检测,并与外周血免疫指标疗效预测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1.肿瘤患者免疫治疗前即存在全身炎症表现。抗PD-1免疫治疗无应答组患者IL-6、CXCL-8治疗后血清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可能提示预后不佳;应答组患者INF-γ较前升高,且幅度比无应答组大,提示预后较好,但该结果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证实。2.LDH可能是肿瘤负荷的潜在循环指标。3.Ki-67+CD8+T细胞在抗PD-1治疗1周期后增加,之后在大多数患者中出现下降;治疗过程中Ki-67表达的增加在PD-1+和PD-1-CD8+T细胞中最为显著(P<0.0001)。多数肿瘤患者(46例中的30例)在治疗后的PD-1+CD8+T细胞中Ki-67表达有生物学意义的增加。4.应答的Ki-67+CD8+T细胞群主要是CD45RAlo、CD27hi,含有高表达CTLA-4、PD-1、2B4,低表达NKG2-D的细胞(P<0.0001),提示抗PD-1免疫治疗可能对这类细胞的活化产生影响。Ki-67在表达抑制性受体的CD8+T细胞中的表达趋势提示大约45%的PD-1+CTLA-4+CD8+T细胞在治疗前表达Ki-67,并且在治疗后增加到69%左右。5.更高的肿瘤负荷与治疗前更多的Ki-67+CD8+T细胞相关,且这种相关性在治疗后变得更强。PD-1+CD8+T细胞(Tex细胞)Ki-67在治疗周期中表达率的最大倍数变化比较,应答组高于无应答组(P<0.0001)。6.PFS较长的患者通常肿瘤负荷较低,抗PD-1免疫治疗1周期时PD-1+CD8+T细胞Ki-67表达率与肿瘤负荷比大于0.6与PFS的改善相关(P<0.05)。7.抗PD-1治疗1周期后,血浆中的IFNγ增加,与PD-1+CTLA-4+CD8+T细胞亚群的增加具有一致性(P<0.0001)。8.治疗1周期时Ki67/LDH(%)(调整后)大于1.5,PD-1+CD127+CD4+T细胞Ki-67表达率与肿瘤负荷比大于0.5,CD8+CD45RO+/CD8+(%)大于40.2%可能与PFS的改善相关(P<0.05)。9.免疫指标Ki-67+/PD-1+CTLA-4+CD8+(%)、Ki-67+/TB(%)(PD-1+CD8+T Cell)对肿瘤患者抗PD-1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与TMB有较好的一致性,Cohen’s kappa系数分别为0.783和0.800(P<0.05)。【结论】1.肿瘤患者免疫治疗前即存在全身炎症表现,一定程度的T细胞活化可影响细胞因子INF-γ、IL-6、CXCL-8、IL-10等的趋势变化。细胞因子INF-γ的升高可能提示PD-1免疫治疗疗效较好;细胞因子CXCL-8、IL-10的升高可能提示免疫治疗疗效较差。但尚需进一步证实。2.LDH可能是肿瘤负荷的潜在循环指标。3.与肿瘤负荷相关的治疗前后循环Tex细胞活化与临床疗效相关;循环Tex细胞亚群是抗PD-1免疫疗效的临床可获得的潜在疗效预测因子。4.PFS较长的患者通常肿瘤负荷较低,且1周期时Tex细胞活化与肿瘤负荷的比值可能与临床预后有关。5.Ki67/LDH(%)(调整后)、CD8+CD45RO+/CD8+(%)、PD-1+CD127+CD4+T细胞Ki-67表达率与肿瘤负荷比可能对PD-1免疫治疗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6.免疫指标Ki-67+/PD-1+CTLA-4+CD8+(%)、Ki-67+/TB(%)(PD-1+CD8+T Cell)与b TMB对肿瘤患者抗PD-1免疫疗效的预测有较好的一致性。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剖宫产疤痕憩室(caesarean scar defect,CSD)形成的影响因素及CSD与不孕症的关系,评价手术治疗CSD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就诊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患者中,既往有剖宫产史且剖宫产均为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实施,经宫腔镜诊断为CSD的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CSD组)。选取同期既往有剖宫产史且剖宫产均为厦门市妇幼保健
目的探讨慢性危重症(Chronic Critical Ill,CCI)患者的可被即时、简便、客观测量的变量与死亡之间的关系,构建并实证适合于评估慢性危重症预后的预测模型,用以指导临床慢性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和治疗,并为临床决策及与患者家属沟通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构建慢性危重症患者预后预测模型(Prognosis Prediction model of Chronic Critical I
目的:在seer数据库中,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筛选影响局限性肾癌术后的预后因素,并建立肾癌术后的预测模型。对象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2015年间美国"检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记录的34022例肾癌术后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确诊时间、种族、肿瘤大小、肿瘤部位
目的探讨睾酮(T)水平和PI-RADS评分联合检测,对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介于4-10ng/ml的患者,是否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PSA介于4-10ng/ml,完善常规激素检测及磁共振影像学检测后,最终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TRUS)的255名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学结果将患者分为前列腺癌组和非前
目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导致斑块形成的原因之一,近年来4D Flow MRI展现出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可视化和综合量化评估的潜能。本研究应用4D Flow MRI技术获得预测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人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拟诊断为胸主动脉粥样硬化症且需进一步行胸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共60例。所有受
目的STIM1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拟探讨STIM1在低氧和野百合碱诱导的两种大鼠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模型中的表达,并在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和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A7R5上,观察STIM1对细胞自噬与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为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
背景:BPH是大多数中老年男性患者的困扰,是以LUTS症状及性功能受影响为主的疾病。多数患者通过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前列腺具有控制排尿和射精、内分泌、外分泌、性兴奋等功能。但手术方式在解除尿路梗阻之余对性功能亦产生影响。尤其对于小于65岁的尚有性生活的患者,改善BPH导致的性功能影响和术后性功能障碍十分重要。目前认为TUERP对排尿功能的恢复较TURP显著有效,但其逆行射精的发生率较高且对勃起功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KDM4A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鉴定KDM4A抑制剂NSC636819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SU-DHL-6细胞株的增殖、凋亡等特性的影响,及对PARP-1、H3K36me3蛋白表达调控,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探索可能的新的治疗靶点。方法:采用q PCR方法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KDM4A的相对表达量,以正常人淋巴细胞为对照验证是否存在差异表达;利用KDM4
目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或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DRESS),为重症药疹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迄今为止,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于本病的临床研究分析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的研究,分析中国人
目的:通过检测GnRH拮抗剂方案中各个检测时间的血清抑制素B(inhibin B,INHB),探讨GnRH拮抗剂方案血清INHB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结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因输卵管因素和(或)男方因素于我院生殖中心首次行体外受精/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