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格局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l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首先,供给主体的不到位,使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这与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之间产生深刻的矛盾。其次,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现状,基本公共服务的优质资源往往在发达地区聚集,导致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较大差距。同时,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概念、内涵的分析上,在时空角度研究较少。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从时间和空间多角度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态势,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政策支持。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作为研究单元,通过运用熵值法对2005-2014年中原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测算,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区域差异,进一步探讨了均等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中原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空特征。近十年来,中原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同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5年到2009年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2009年到2014年的稳步发展阶段。在空间格局上,中原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的高水平区和较高水平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较低水平区和低水平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2)中原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空间关联特征。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空间差异大。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在基本公共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这四个方面处于集聚状态,而信息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空间集聚不显著。基本公共服务空间集聚性整体上呈现先减弱再增强最后减弱的趋势,空间差异性由大到小最后到大。同时,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集聚性最大,文化教育服务次之,基础设施服务最小,空间差异上,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差异最小,文化教育服务次之,基础设施服务最大。(3)影响中原经济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政府政策导向。内部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小到大为生态环境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六个子系统中医疗卫生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相关系数较高,社会保障服务和生态环境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相关系数较低。说明中原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受医疗卫生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的影响较大,受社会保障服务和生态环境服务的影响较小。(4)推进中原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与建议。在中原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外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首先保持郑州市、聊城市、济源市和新乡市这些高水平区的发展;其次持续推进洛阳市、邯郸市、晋城市等较高水平和蚌埠市、焦作市、菏泽市等较低水平区的发展;最后,努力提升驻马店市、漯河市、信阳市等低水平区的发展水平,缩小与高水平区的差距,以期达到一种均衡的发展状态。
其他文献
本研究主要探讨柑橘主要的生育时期—萌芽期、开花期、成熟期、休眠期的光谱特征,采用两种分析方法,一是通过多元统计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野外采集的冠层光谱数据或由此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海拔高差跨度很大,是研究人居适宜性海拔高度分级的理想区域。一些研究表明,海拔高度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旅行过
近年来,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土地利用及其变化通过向大气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是国家全面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主要途径。经过土地调查工作者的多年努力,形成了国家制作遥感监测图斑,地方国土部门开展实地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类行为的决策提供着重要的科学决策。在现有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常规的模型分析方法都是建立在数据自身是呈现正态分布的,是独立的。而空间数据不可能在空间上是独立的,数据之间一定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所以,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