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超薄、大面积自发光平板显示产业备受关注,这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的研发具有非常诱人的商业意义。而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开发,在电致发光器件(OLEDs)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发现,与通常的线型平面结构的共轭有机荧光分子相比,某些共轭骨架扭曲的荧光分子在纳米聚集态和固态下荧光效率更强。并且这种分子是由线型共轭分子(杈体)中间芳环的C?C单键(回旋轴)相互联接而成,因杈体间分子内的空间排斥而呈回旋交叉构象。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材料溶解性、溶液成膜性、形态稳定性和弱π?π相互作用。通过键接不同的杈体单元,就可有效调控分子的组成、结构、几何构型和构象、材料的聚集行为、荧光光色、载流子传输和电致发光性质。本论文中,通过调节杈体的种类和位置,设计合成了以蒽中心的回旋交叉系列分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以双(4-叔丁基苯基)咔唑和双(4-叔丁基苯基)胺为杈体,以9,10-二芳基蒽为回旋中心,设计合成了回旋交叉共轭结构的蒽基衍生物BCZ-M和BDPA-M,着重研究杈体基团的改变对分子性质的影响。其中分子BCZ-M的杈体基团叔丁基咔唑为良好的空穴传输材料,用以构建空穴传输性质优异的电致发光材料;分子BDPA-M中的杈体基团叔丁基二苯胺为强电子给体,用以构建D?A?D型双极性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表明,BCZ-M和BDPA-M均属蓝光发射材料,光致和电致发光光谱吻合度高。并且,BCZ-M和BDPA-M的热稳定性极高,可测温度范围内未发现结晶和熔融峰,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器件的稳定性。相比于BCZ-M,BDPA-M有明显的溶剂化现象,从低极性溶剂到高极性溶剂中,红移144 nm,分子激发态以电荷转移激发为主,其器件性质也更优于BCZ-M,非掺杂器件的EQE(外量子效率)达2.75%,最大发光亮度为1112.62 cd m-2。而相同器件结构下以BCZ-M为发光层的器件则发生效率滚降。2.以9,10-二芳基蒽为回旋中心,在苯环的2位和5位分别键接醛基和双(4-叔丁基苯基)胺,合成了分子2CHOBDPA。该分子的芳基蒽中心和两个杈体间位阻作用使分子呈空间回旋交叉共轭,形成强扭曲弱共轭结构。通过测试发现,该分子的固态荧光最大发射波长为461 nm,仍在蓝光发射区,并且分子有明显的压致荧光变色行为。从两分子的单晶结构来看,BDPA-M呈“Z”字形,2CHOBDPA呈“E”字形。与BDPA-M相比,化合物2CHOBDPA的分子间距增大了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