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用菌产业作为各联系农业产业之间重要的纽带,在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缓解粮食危机,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在总结国内外竹荪种植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设置3组相互独立的单因素随机区组重复实验,分别在畦栽、袋栽和箱栽3种栽培方式中向覆土材料添加100%、75%、50%、25%的蚯蚓粪,并以纯土为对照,组成15组不同的栽培模式。设置产量、生物学转化率等产量指标和粗蛋白、粗多糖、氨基酸含量与组成等品质指标,通过对比竹荪产量指标和品质指标的差异,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竹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优模式组合,为在雅安地区推广竹荪种植提供可行的栽培经验和技术模式参考。试验于2014年11月到2016年1月在雅安濆江农场实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栽培模式对竹荪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影响显著。畦栽的产量最高,平均为87.771kg/667m2,是袋栽的2倍、箱栽的4倍。生物学转化率21.35%,高于袋栽(12.31%)和箱栽(10.91%);不同蚯蚓粪添加量对竹荪产量、生物学转化率、竹荪单体重量影响显著,对竹荪菌柄长度影响不显著。畦栽条件下,以添加75%和50%的处理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15.368kg/667m2和113.946kg/667m2,生物学转化率分别达到30.118%和29.747%,均高于对照处理2倍以上;袋栽条件下,以添加50%的蚯蚓粪处理产量最高,达70.893kg/667m2,生物学转化率达18.713%;箱栽条件下,以添加100%的蚯蚓粪的处理产量最高,达40.479kg/667m2,生物学转化率达15.38%。各栽培方式中竹荪单个子实体重量与总产量的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产量越低,单个子实体越重,且以对照组处理单体最重。(2)不同栽培模式对竹荪营养生长期时长、采收期时长影响显著。营养生长期以畦栽最短,为82.2天,袋栽最长,为105.7天。采收期以畦栽最长,为63.1天,与箱栽相差不大。袋栽最短,为42.1天;不同蚯蚓粪添加量对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有显著影响,但都以添加75%和50%的蚯蚓粪处理营养生长期更短,采收期更长。(3)不同栽培模式对竹荪粗蛋白、粗多糖、多酚和总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各指标之间的变化趋势不同,且变化浮动范围相差不大。袋栽的粗蛋白与多酚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17.062mg/g和12.294mg/g,箱栽的最低,平均值分别为112.404mg/g和10.86mg/g。粗多糖含量最高的是箱栽,为81.902mg/g,最低的是畦栽,平均为68.286mg/g。畦栽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平均为162.718mg/g,箱栽最低,平均为148.14mg/g;各栽培模式中均以添加75%的蚯蚓粪处理必需氨基酸指数最高,接近或超过优质蛋白源标准。畦栽模式中以纯土处理最低,但也超过良好蛋白质标准。袋栽和箱栽模式中以100%蚯蚓粪处理蛋白质品质最低;各栽培模式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赖氨酸,第二限制酸为蛋氨酸和胱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