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实物证据鉴真规则之构建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真规则是美国《联邦证据规则》所确立的一项专门针对实物证据的证据可采性规则,初步证明了实物证据的真实性、同一性,揭示了实物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运用实物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发挥实物证据的证明价值奠定了证据基础,有助于防止虚假、不真、无关证据进入法庭,促进事实认定的准确性。在我国实物证据之证据能力规则不完善,司法实践中实物证据的准入几乎不受限制,不真证据进入法庭被采纳导致冤错案件发生的现象时有出现,同时,由于取证和管证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使实物证据真实性、同一性存疑,控辩双方就此问题展开激烈对抗,实物证据的真实性、同一性的认定与证明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本文以实物证据鉴真规则为研究主题,分析和借鉴美国实物证据鉴真规则的重要法治经验,以期完善我国实物证据之证据能力规则,优化实物证据的审查模式,防范冤假错案,解决因实物证据真实性和同一性引发的认证难题。导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创新点及不足。正文第一章实物证据鉴真规则概述,主要介绍了鉴真规则的概念、性质、功能及其与其他证据规则的辨析。鉴真一词源自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九章“Authent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的规定,本章主要从证据的真实性与关联性方面分析了鉴真的内涵,鉴真对证据真实性的证明无需达到确信无疑的程度,仅需达到表面可采,其次,鉴真是证据相关性的一个特殊层面,鉴真是为满足实物证据可采性之先决条件——相关性,证明实物证据与所声称的实物证据同一的证明活动。鉴真规则之建立源于证据的相关性、英美的陪审团制度、推定证据不真实三个理论基础,作为美国证据可采性体系的一部分,鉴真属于典型的证据可采性规则或证据能力规则,但又具有其特殊性,它属于非技术性法律规则,因它解决的是证据的逻辑相关性问题属于一个事实问题而非法律问题,故而在适用该规则时法官在其中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鉴真为实物证据的可采性进行了证据铺垫,有利于排除实物证据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受到的干扰,保障实物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利于防止虚假伪造的证据进入法庭。就鉴真和其他证据规则的关系而言,它与最佳证据规则形成了互补关系,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共同构成了实物证据之证据能力规则体系,二者存在显著区别但也会发生竞合。正文第二章第一节是我国实物证据鉴真规则立法及实践的分析,这一章节主要是回答了我国是否确立了实物证据鉴真规则这一问题。对于我国2010年出台的“两个证据规定”中一类规范实物证据的审查判断的规则的性质在法学理论上存有争议。本文从规范目的、立法形式、规则内容、启动阶段等各个方面将我国刑事证据立法上这一类难以归类的证据规则与美国实物证据鉴真规则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尚未形成像美国证据法上一样的证据鉴真规则体系,但可将我国已经初现鉴真精神的、与美国鉴真规则相似的这一类证据规则概括总结为“中国式实物证据鉴真规则”的雏形。第二节论证了我国构建实物证据鉴真规则的意义和价值。分别从侦控审三机关的角度、我国实物证据之证据能力体系和审查模式、庭审实质化的实现三方面论证了我国构建和完善实物证据鉴真规则的意义和价值。正文第三部分指出了我国实物证据鉴真规则的特点与不足。第一,我国立法上未确立形成体系化的完整的鉴真规则,规则内容比较简单粗疏;第二,我国的鉴真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并未建立美国鉴真体系中核心的证据保管链制度,鉴真主要依赖笔录证据,形式化特征明显;第三,我国的鉴真规则并非显性规则,尚为一个隐性的制度,鉴真实践隐含在对证据的真实性审查判断之中,缺少独立的程序作为依托;第四,在实物证据鉴真规则的具体适用中法官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补正与合理解释应用广泛,鉴真规则的效力偏软。正文第四部分是对我国构建实物证据鉴真规则的建议。首先,按照两步走的立法策略从立法上完善我国的实物证据鉴真规则;其次,应形成多元化的灵活的鉴真方法体系,后文设专章讨论了鉴真方法体系,总结了传统实物证据如物证、书证和新型实物证据(以电子数据为代表)通用的鉴真方法,讨论了新型实物证据电子证据特殊的鉴真方法,对证据保管链制度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倡导引入自我鉴真制度,以平衡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之间的关系;提议借助庭前会议制度实现鉴真程序的相对独立化,完善相关程序规则;最后,针对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鉴真效力偏软的问题,需整治司法实践中补正与合理解释适用泛化的现象,限制补正与合理解释的适用范围,明确补正与合理解释适用的前提条件。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EEMD和功率谱分析F10.7和AOI的多周期特征及F10.7与AO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讨论高原积雪和经REOF分型后的高原积雪与太阳活动间的年代际相关关系及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由以上研究内容得到如下结论:(1)在第18-24个太阳活动周,太阳活动有减弱趋势,AO有增强趋势。F10.7和AOI均具有多尺度周期特征,7.8年的年际尺度和11.0年的年代际尺度是太阳活动的主要周期特征,A
蔬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随着人们对蔬菜摄入量的不断增加,食入Pb含量超标的蔬菜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乌鲁木齐市本地蔬菜Pb超标问题比较严重。因此,探明蔬菜中
趋化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它描述了细胞或其他生物根据环境中某些化学营养物的分布而呈现出的趋向运动.例如,枯草芽孢杆菌为了生存会向高浓度氧气方向游去.由于自然界中许多细胞通常生活在黏性流体中,在趋化过程中细胞和化学物都将受到流体的传输作用;另一方面,细胞聚集产生的引力也会对流体运动产生影响.这种细胞-流体的相互作用在数学上可以通过趋化-流体耦合模型来刻画.因此对于这种有着实际生物背景的趋化流体模型
草莓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果,色泽是其重要的品质评价指标。草莓色泽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花青苷的积累。本研究在森林草莓‘Ruegen’中过表达FvMYB17基因,发现转基因植株的叶片和茎部有显著的花青苷积累。通过定点突变技术、酵母单杂交、酵母双杂交、萤火虫荧光报告基因转录活性分析实验证明FvMYB17是一个花青苷合成的正调控因子,其功能与同亚族的转录因子负调控花青苷合成结果正好相反,主要原因是其C末端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中低变质煤炭资源约占已探明全部煤炭资源储量
微生物在砷的转化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不同含氧条件下土著微生物对砷的转化影响,本论文利用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好氧、厌氧条件下,以砷迁移转化为中心,以土壤微生物为主要调控因子,研究矿区砷污染土壤中砷的转移转化。获得以下主要结论:好氧条件下,未灭菌土壤中水溶态砷含量增加,腐殖质态砷含量降低,其余砷形态的含量基本不变;与灭菌土壤相比,未灭菌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高,微生物在砷的转化中起主导作用,增加砷
人工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灵魂”,企业在研发过程的时间投入与资本投入是算法获得保护的现实基础。然而,人工智能算法在运行中却可能产生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技术风险,威胁社会伦理、司法公正及人类健康。故而,使用何种制度既可发挥人工智能算法在刺激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又可规避上述风险已成为关键。在专利法中对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保护虽然符合“技术之法”的本质,却也对理论基础、法律规则产生强大的冲击。本文将“人工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慢性失同步化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但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对CRT无应答,研究显示通过优化起搏部位和起搏间期可以提高应答率。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勘探开发作业开始转向陆上复杂地层和深水海洋的油气资源。复杂地层钻井和深水钻井对钻井液性能有严格要求,钻井液
新疆焉耆盆地是典型的干旱内陆河灌区,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及加工番茄和色素辣椒为主,盆地内的灌溉面积从1956年的4.40×10~4hm~2发展到2016年的14.19×10~4hm~2,由于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