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近8年来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2个时期结直肠癌治疗模式发生的变化及其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1、把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2002--2009年经病理确诊的915例按首次住院手术的时间进行分组,其中A组(2002年1月~2005年12月)399人,B组(2006年1月~2009年12月)516人,分别对它们的治疗模式和临床结果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2、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ng-Rank法。结果:本研究对两个不同时期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患者例数、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ASA分级和TNM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分析显示,8年间,我院两组患者的结直肠癌治疗模式和临床结果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具体表现在:(1)、新技术应用B组使用腹腔镜成结直肠癌手术的比例为30.81%,较A组15.04%显著提高;术中吻合器应用的比例为58.14%,较A组24.06%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外科治疗情况a、A组患者根治性手术为89.47%,B组为88.18%;姑息性手术A组为10.53%,B组为11.82%。A、B两组患者根治性手术比例的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b、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A组占17.04%,B组占11.82%。肿瘤复发/转移再次行根治性手术,A组占29.41%,B组占50.82%;肿瘤复发/转移行姑息性手术,A组占16.18%,B组占26.23%。B组中肿瘤复发或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再次行肿瘤切除的比例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两组中的直肠癌患者分别为222例和270例,其中直肠上段肿瘤(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大于1Ocm)A组为45.95%,B组为38.89%(105/270),直肠中段肿瘤(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小于10cm,大于6cm)A组为34.23%,B组为48.52%,氲肠下段肿瘤(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小于6cm)A组为19.82%,B组为12.59%,各个不同部位肿瘤组间比例的差异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d、B组中直肠癌保肛于术比例为45.93%,高于A组34.6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综合治疗的情况:本资料中,A组病人主要采用Mayo方案为主的简单化疗,占38.34%,而B组病人采用Mayo方案仅为18.22%;B组病人主要采用的是三药或多药联合为主的综合化疗,其中新辅助化疗占6.78%,辅助化疗方案中采用FOLFOX方案占31.40%、XELOX方案占6.40%,A组病人新辅助化疗仅占1.00%,辅助化疗方案中采用FOLFOX方案占27.57%、XELOX方案占4.01%。两组采用新辅助化疗、各种术后辅助治疗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资料中B组直肠癌病人结合放射治疗占28.89%,其构成比较A组10.36%明显增加(P<0.05)。(4)、治疗后随访B组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比例(87.21%),较A组(59.15%)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治疗结果的变化a、手术并发症:①A、B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5.76%、4.65%;A、B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12.03%、9.88%。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的差异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A、B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76.86±3.43rnl、176.76±1.51ml,两组术中出血量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b、术后复发/转移:①结肠癌:A、B两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21%和4.88%,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1%和3.25%,发生肝转移分别占3.39%和2.85%,肺转移分别占1.13%和1.63%,其它部位转移分别占0.56%和0.81%,组间差异比较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直肠癌:A、B两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1.26%和6.30%,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70%和1.48%,发生肝转移分别占1.80%和1.85%,肺转移分别占0.45%和0.37%,其它部位转移分别占0.45%和0.37%,组间差异比较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c、A、B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61.65%、62.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B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20%、88.24%,比较A、B两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Ⅱ期-Ⅳ期A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13%、7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组患者中Ⅱ期3年生存率为80.84%、Ⅲ期3年生存率65.15%、和Ⅳ期3年生存率6.94%;B组患者中Ⅱ期3年生存率为79.41%、Ⅲ期3年生存率66.06%、和Ⅳ期3年生存率2.13%。两组不同病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A、B两组直肠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63.51%、66.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A、B两组术后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79%、76.96%,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目前,我院胃肠外科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在观念和模式上趋向于多层次、多种手段的联合应用和新技术的引进。2、技术条件和技术手段得到改善,手术能力得到提高、手术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3、相关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基本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同步。4、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整体格局和现状尚未突破,以上改变的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5、多学科联合、多手段科学序贯和治疗后的系统监控及有效的后续治疗,应该成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提高结直肠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关键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