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疫情资料、住院病例个案调查信息和重症病例主动调查资料,描述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探索病因及其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运用肠道病毒分离鉴定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快速诊断等方法,了解该地区手足口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对不同流行区分离到的肠道病毒主要流行毒株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病原变迁规律。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信息来源于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山东省统计局2008山东统计年鉴。个案调查资料来自县级疾控机构上报的住院病例个案调查表。各类临床标本取自各级医疗机构住院病例,共对采集的1837份粪便标本、咽拭子、疱疹液、脑脊液、急性期血和恢复期血标本进行了实验室检测。标本检测方法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规定的方法进行;以病毒分离和RT-PCR方法对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临床标本进行了病原学的初步筛查。以上所得结果用Epi info 3.4.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2008年全省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2974例,发病率为35.2023/10万。1-12月均有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份。男女性别比为1.80:1,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尤以2岁组发病率最高,各年龄别发病率之间存在差异性。全省病例分布广泛,全部17个市、140个县(市、区)及90.42%的乡(镇、街办)有病例报告,各市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口密度高的市辖区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县(市)地区。多数地区疫情以散发为主,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发病。绝大多数病例表现为典型的的手、足、口等部位皮疹,除EV71和Cox A16合并感染所致出现手部皮疹病例数略高于其他型别外,其他不同型别肠道病毒所致病例出现发热、足部皮疹、臀部皮疹、口腔黏膜疹和并发症等症状无显著差异,病例临床症状普遍较轻微,出现并发症者少见,预后良好,无致死病例出现。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2008年引起全省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体主要为EV 71和Cox A16,二者所致病例占到了实验室确诊病例的66.00%,其他肠病毒型别占34.00%,其中流行优势毒株为EV 71,而且存在EV 71和Cox A16交叉感染的病例,交叉阳性者占到了实验室确诊病例的24.4%。引起山东省重症病例的肠道病毒型别为EV 71。大多数手足口病病例没有明确的流行学接触史。结论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地区分布广泛,多以散发为主,引起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体主要为EV 71和Cox A16,流行优势毒株为EV 71,存在EV 71和Cox A16交叉感染的病例。加强监测,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防控措施落实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