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有关日语格助词的研究一直是日语语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对于外国学习者而言,欲准确理解格助词的意义并熟练运用之,可谓任务艰巨,困难重重。这其中,传统的学校语法作为一种注重话语形态的语法理论自然有其独特优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理论框架固有的缺陷对于解决非母语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显然还是无能为力的。例如本文涉及到的日语时格的形态和意义就是其中一例。日语的时格助词,作为格标识,在具体运用中,有的有格标识,有的没有,有的可以有,有的不可以有,这些都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都给日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迄今为止,国内外有过一些类似的研究,但大都局限于话语表层结构上的讨论,一些根本性的,诸如话语深层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一类问题的研究似乎很少触及。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包括传统句法学在内的不同视角,诸如语义学、语用学等立场对该问题的讨论做一点新的尝试。本文以话语表层格和深层格的对应关系为出发点,结合「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中的例句,对时格的形态和意义进行了考察,并结合时间名词分类和动词的语义类型,对于时格助词的省略现象及生成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本文通过考察时格助词的有无对句子意义的影响,分析了零格标识句子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并通过对动词语义类型的考察与分析,质疑并确认了现有动词分类的不严密性。作为结论,本文认为制约时格助词「ニ」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时间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所具备的时间指示性以及持续动词对时间幅度的要求与格助词「ニ」的时点指示性之间的冲突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