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皮层纹状体脑片缺糖缺氧后处理保护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wmy0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后处理是近期发现的一种基于内源性保护策略的新干预措施,它是在缺血后给予一系列重复的间隔缺血再灌循环的处理手段,目前虽然在整体和离体的模型上都验证了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但是关于脑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尤其是缺糖和缺氧两大因素在再灌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尚不明确。有研究提示对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的调节可能是后处理的保护机制之一。而星型胶质细胞通过GLT-1转运体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代谢谷氨酸,对维持细胞间谷氨酸的稳态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将着重探讨缺血后处理中缺糖和缺氧的作用,并进一
其他文献
重组干扰素-α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等特性的药物蛋白,已经被证明并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和癌症。然而,它在人体内半衰期非常短,给病人用药带来诸多不便。通过聚乙二醇修饰可延长干扰素-α的半衰期。本文中生产的干扰素,利用基因定点突变的方法在蛋白质非活性位点插入一个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通过这个半胱氨酸残基将蛋白质和聚乙二醇(末端含有与半胱氨酸反应的活性基团)进行共价连接。这种方法的
目的:1.调查上海市某医院2014年心内科与老年科住院高血压患者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频度,金额排序、DUI,并评价其用药合理性。2.了解心内科与老年科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与《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的符合情况以及总结用药方案与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及并发症的关系,分析用药方案的合理性,为高血压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14年度在上海市某家医院心内科和老年科住院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其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