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湘有礼”——基于湖南农耕文化的本土设计研究与实践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7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农业人口超过4000万,拥有耕地资源878.3万公顷,是一个农业大省。历史上“神农创耒”的传说被认为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标志,在湖南地区出土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道县玉蟾岩出土的稻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遗迹,这些事件集中体现了湖湘农耕文化的独特历史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耕地大量丧失,农村人口锐减,原本农耕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产、生活方式骤变、文化载体与受众的隔阂、传统手工行业的传承危机、功利化的商业开发,凡此种种给湖湘农耕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理论,对农耕民俗文化的现代遭遇、以及农耕民俗文化产业转化的可持续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文化可持续设计的新视角:生活方式培育的观点,以及以文化商品化双轨制路线、基于社区的手工艺帮扶模式为内容的民间手工技艺可持续商业模式。其次通过对农耕文化的典型视知觉特征、时序观念、工巧思想、情感因素、故事传说等方面的特性和价值的分析,进行农耕民俗文化的的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再次从数字化本土知识平台建设以及数字化文化品牌传播两个方面,对基于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文化保护与传播议题进行讨论。最终基于以上理论研究的结论,进行关于湖南民间园茶、米酒的本土文化知识体系构建和设计模型构建,得出“这湘有礼”的设计方案,完成以湖南民间园茶、米酒为核心的本土设计实践。  关于文化可持续的议题方兴未艾,关于本土设计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也日趋成熟,然而,与设计行业铺天盖地的文创项目所召示的乐观景象相比,文化商品市场与文化持有者(地)却好像依然处在另外一个时空——理想的通过设计创新所带来的化学反应并没有如期发生,设计的影响力究竟在哪里?本文尝试从文化形态与生活方式的辩证关系入手,提出本土设计应该从“文化符号可持续”转向“文化生态体系可持续”、从“以产品及服务创造为核心”转向“以生活方式培育为核心”,希望对当下农耕民俗文化可持续的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来袭,人们对于纸媒的关注逐渐减少,而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电子信息上面,报纸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传媒,正在受到互联网、广播、电视及一系列新兴媒体的挑战.为
不断提升的用户要求与情感需求使得产品开发越来越倾向于“以用户为中心”,这对产品的可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日新月异的个人消费电子产品为突破点,致力于使终端用户参与及感知产品的可用性,探索一种基于用户情感的更有针对性且更为有效的可用性评估方法。本文总结了个人消费电子产品的可用性相关研究,提出了量化评估个人消费电子产品属性与用户主观情感认知对这类产品的可用性研究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并选取平板电脑为代表
在人类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装饰艺术这个词语,迄今为止和我们的生活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这是在《辞源》里对装饰一词的解释,它的含义是指为了
忻东旺的油画在中国当代油画界中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和特定性,是中国画坛不可替代的一位重要人物,被大众们评称为中国“新写实主义的一面旗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
中国书画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以来都被我们誉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至今影响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一直以来,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的表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