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以探索IBS-D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致病因素,为中医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先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表,对首次就诊的131例IBS-D患者的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并对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收集。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审核,采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一般情况:被调查的IBS-D患者中男性62例(47.3%),女性69例(52.7%),男女比例为0.9:1;年龄19-79岁,以18≤年龄≤44岁的青年段最多见,占63.4%;职业分布以职员最多,65名,占49.6%;文化程度最低为文盲,最高为硕士,以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6.5%;1≤病程<5年病程的患者最多,占44.3%。 (2)中医证型分布:被调查的IBS-D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占29.0%,其次为肝郁脾虚证(占26.7%)、脾肾阳虚证(占22.1%)、肝郁气滞证(占11.5%)、脾胃湿热证(占10.7%)。 (3)焦虑或抑郁与中医证型相关性:IBS-D患者焦虑症状测定或者是抑郁症状测定均与中医证型构成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IBS-D伴有焦虑症状的患者中肝郁脾虚证多见,约占有焦虑症患者的55%;IBS-D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中,肝郁气滞证多见,约占有抑郁症患者的42.9%。 (4)发病诱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IBS-D患者不同诱因与中医证型构成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肝郁气滞证的主要诱因为情志因素;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的主要诱因为辛辣、生冷饮食;肝郁脾虚证的主要诱因为辛辣、生冷饮食及情志因素。 (5)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与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关系。 结论: 本研究显示: 1.IBS-D中医证型可分为肝郁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其中以脾胃虚弱证的比例最高。 2.IBS-D中医证型与发病诱因、焦虑、抑郁之间有明显相关性;与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说明中医治疗IBS-D时应注重发病诱因及精神心理状态,更有助于正确的辨证治疗。